一个当代大学生跟雷锋的对比
又到3·5雷锋纪念日了,总想为40多年前的这位同龄人写点什么。于是就把自己的经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爱情观和雷锋的对比了一下,形成了下面这些文字。写完后,我就在拷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各种价值取向都与雷锋的大相径庭,为什么我们之间会差距那么大?!然后,又给自己和大家留下了几个题目:当代大学生离雷锋有多远? 雷锋精神究竟是否还适合这个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们又应该怎么以怎样的方式去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
对比一:经历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不满7岁时就成了孤儿。9岁参加了儿童团,担任儿童团长,14岁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16岁在乡人民政府当通讯员,不久,调到中共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工作模范,17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20岁雷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雷锋荣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21岁年雷锋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年仅22周岁。
我,1987年出生在这个和平时代。6岁读书,混混噩噩读到现在19岁了,成了一名大二的专科生,没有经历过大苦大悲。记忆最深的是高考的那个黑色六月,至今回忆起来汗颜不已,得到的最高荣誉好像是副寝室长。
对比二:座右铭
雷锋:“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我:“永远不要吃别人的亏。”
对比三:消费
雷锋:每个月六块钱津贴,除了买日用品和书外,其余的全存在银行里。生活清苦,从不舍得为自己改善伙食。战友家里出意外,还默默地给战友家里寄钱。当听说哪里受灾的时候,毫不犹豫把全部存款200块全部捐给灾区人民。不难想像那时候的他存够200块如何不容易。
我:每个月600块左右的生活费,还嫌少。除了买吃饭、买点日用品外,还有的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就一下子花完了。经常出现“财政赤字”,遇到生日或什么节日的话,还会超前消费,不得不再次求助于家人或向同学告贷。
对比四:穿着
雷锋,一双袜子穿了好几年,补丁摞补丁,补得五颜六色,哪怕硌脚也还是穿在脚上。穿的衣服洗得发白,发新军装的时候规定可以领两套,硬是只领一套。
我,全身上下,从衣服到鞋子怎么说也值个近千吧。衣柜里衣服多得装不下,只要稍微觉得哪件衣服穿着不适或已经过时,便又去买,尽管没一处破了。
对比五:助人为乐
雷锋: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我:在南昌火车站前广场,两个看起来很可怜的小女孩向我乞讨。我以没零钱为由不给,任凭他们跟到公交车站。同行的朋友说我表现不错,现在的假乞丐越来越多了。我也暗暗为自己增长了些社会经验而高兴,却没想到自己的同情心开始泯灭。
对比六:爱情
雷锋:一九五八年二月,王佩玲在团山湖农场与雷锋相识,那时,王佩玲19岁,雷锋17岁。王佩玲常常向雷锋借书看,他们常常在一些谈论起书中的故事和人物,虽然有时观点不一致,便争执之后双方都感到特别快乐。三月十三日吃完午饭,雷锋送给她一本崭新的日记本,一句话没说就跑开了,在日记的扉页上是雷锋对她的祝愿和鼓励。由于两人常常接触,便受到场里人的闲言碎语,王佩玲去湘潭学习4个月,双方互相通信,谈些彼此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五八年十一月,雷锋调往鞍钢,临别前雷锋送王佩玲一张照片,王佩玲送雷锋一个日记本,并写了一段留言,这就是如今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雷锋日记》中的那段话,当时不便签真名,雷锋想了想说:“就写黄丽吧,黄王同音,丽为天生丽质!后来,王佩玲离开农场辗转安徽,湖北等地,与雷锋失去了联系,六三年三月六日中午,王佩玲突然发现报纸刊登毛主席的题词和雷锋的优秀事迹,至此才知道心爱的弟弟已改名并已离开人世,王佩玲大病一场。
我:严重早恋;大学生恋爱再正常不过,如果有谁说闲言碎语的话,那肯定是其中哪个脚踏两只船了;公开在同学面前称女友为“老婆”;勾肩搭背,招摇过市。平时和女友的联系是靠电话、短信、QQ,没有写信;送女友的一般是一些精美的工艺品和鲜花之类的礼物,就是不会送日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