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引言:本报日前关于在校大学生最怕“就业难”的报道,引起了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江苏代表的重视。而最近媒体报道的“进城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中出现大学生身影”的报道无疑给“就业难”的热度添了一把“柴”。而关于“就业难跟大学扩招有关系”的看法也很流行,江苏代表团里就有代表提出,《政府工作报告》里“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这一句里的“持续”二字应该改成“稳步”。那么高校扩招究竟跟大学生“就业难”是什么样的关系?大学生“就业难”究竟该由谁来“买单”?本报特派记者昨天邀请了两名均来自江苏著名高校的人大代表来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参与讨论代表介绍:
郑亚: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健: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问题一:大学生“就业难”,扩招惹的“祸”?
郑亚观点:不扩招,经济就上不去
我认为,扩招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这几年的扩招培养出的大批的高素质人才,那么这几年来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可能就不会有了。再从国际上看,其实跟发达国家比我们的大学生还是少的,全国才刚刚超过20%,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
当然就业难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从“就业难”的定义上看,是说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不能马上找到工作或者不能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其实这在国外也是常见现象。法国的情况我知道,如果不是顶尖儿的大学,毕业生在3个月或者是6个月时间里找不到工作很正常。北京有“北漂”的现象,这些人其实心态很好,他们在等待机会。在等待过程中他们也做短暂的工作,也有一点收入,但统计进数字就是“未就业”的人群。
还有就是要看到,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向市场的转轨。过去大学生是分配,给他的工作可能不合适或者是不喜欢,但都有工作。从不愁工作到暂时找不到工作,这个心理落差很大,有了心理落差就要去发泄,“就业难”就在社会上传开了。
再就是地域问题,这在以前谈得也比较多了。江苏算是相对发达地区,可苏北就是没人去。苏北一个县一年培养几百名大学生,肯回来的不到10%。放到全国去就更严重了。中国这么大毕业生这么多,全往一个地方挤当然难了。这些都是原因,都是不能归结到“扩招”上去的原因。
沈健观点:不扩招,适龄人就业更难
我可以立即回答这个问题,高校扩招跟大学生“就业难”没有必然联系。就业难,指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用工数量,和一定年龄阶段的社会需要工作人口关系的矛盾。这跟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口是不是大学生没有什么关系。
确实,大学生现在就业是有难度,招聘会挤得人山人海的,看上去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大学生。可是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如果高校没扩招,那现在这一部分求职的人就不是大学生,可他一样要找工作啊,他一样会进劳务市场,会进招聘会啊,唯一不同的是“人山人海”里没有那么多有大学文凭的了。看到招聘会挤成那样就指责扩招,站不住脚。
问题二:大学生“就业难”,由谁来解决?
沈健观点:解决就业难,教育改革要跟得上
宏观来讲是教育改革。高校怎么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怎么去培养学生的技能还有心理素质?这都是课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6年要安排城镇就业人口是900万。如果这900万全招大学生,恐怕大学生就业就不难了,但这个岗位是涵盖全社会的,不可能全是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这个实际上看出扩招的作用,如果2006年要就业的适龄青年有2000万,那么900万就业了还有1100万,如果能把这1100万中的一部分送去读大学,做人才储备,那么一则缓解了当年的就业难,二则说不定4年后社会发展更快了,岗位有了1800万、2800万了,那个时候这一部分上大学的就业也就不难了。政府,包括大学,都要做好这个预测,对经济的预测,对人才需求的预测。
我觉得大学生的心态很重要。报纸讲大学生出现在进城务工人员的专场招聘会上,我不清楚这个招聘会上到底有哪些岗位。如果会上有大学生能发挥才能的岗位,那么大学生去参加这个会,有什么不对呢?参加这个会的大学生很勇敢,这一个是社会需求,一个也是体现了他有“三创”精神。“工资不到6000元就不干”的学生我也遇到过,这个心态要调整,学校有责任来帮助他调整这个心态。还有社会舆论也要对大学生宽容,不要一看到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了,就热炒“大学生就业层次降低了”,“大学生分不出去了”,“大学生只能干中学生干的岗位了”,这样不利于大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
郑亚观点:解决就业难,高校责无旁贷
微观一点讲,高校在这个方面的责任很大。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跟我们现在的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不符合经济需要是有关系的。
以前讲长线专业的学生不好分,现在短线的,曾经是热门的也开始难了。我感觉是存在一个学校在学科专业调整和招生计划没有协调好的问题。怎么解决就业,要看市场需求有多大,学校要有一个比较好的预测。我举个例子就是会计专业,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都不太重视成本核算,这个专业不吃香。后来转市场了,突然需要大批会计,马上这个专业就火了,高校赶紧上马。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企业的会计系统这一块很成熟了,可高校还没转过来,还在拼命出会计毕业生,市场马上就反馈出供应过剩的信息。这个应该说,是高校不够重视对市场需求的研究的责任。
还有这样的情况,高校现在也要赚钱了,要算成本了,有时候不太愿意把班级规模弄得小,大班上课成本低啊。班大了人多了,都学的一个东西,等毕业了就有问题了。
另外就是高校不仅应该考虑我能招什么专业,还要考虑我应该招什么专业。很多高校有这样的观点,我有这个专业的老师,我就得让他们有事干,就要招这个专业的学生,不太考虑将来这批学生毕业的时候市场需要不需要。其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这么快,新的专业是层出不穷的。高校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科目设置,也要促使老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总的来讲就是要解决就业难,高校就不能光顾着教学生,更应该把学生今后的出路也考虑进去,这样一是对社会负责,输送社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负责,保证你能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