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健康报、青年报等颇具影响力的报刊杂志都在报道由我校科技处处长潘长旺教授带领的科研队伍在广州管圆线虫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诊断上的贡献,他们对此研制出的诊断试剂成为了治愈这次北京“怪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大功臣。带着崇拜敬畏的心情,我们采访了潘长旺教授。
困难时刻 勇往直前
第一次见到潘教授,他那种成熟男人的稳重与和蔼,让我们倍感亲切。潘教授有着一种过来人的淡定与洒脱。广州管圆线虫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的研制成功是潘教授团队辛勤工作的结晶,也是对潘教授工作的肯定。当我们试着问潘教授这成功背后的困难和艰辛时,他只是笑笑:“那都是过去了,everything is possible,nothing is easy。”
不过说到困难,潘教授语气有些沉重:“搞科研毕竟不容易啊,首先是范围广,就如同大海捞针,寻找典型的病例很是迷茫,如同船舰在海中没有导航灯一样,全都要靠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其次便是资金问题,搞科研的都需要资金,且往往不是小数目。第三就是实验室条件和硬件设备的建设。万事开头难,科研也是一样,最困难也就是在早期,实验室条件不好,硬件设备陈旧而且数量不足。”潘教授讲述着曾经的种种,回忆着其中的酸甜苦辣,“为了做这个研究,被蚊子咬通宵的事时常发生。但是我们,哪怕是我们的研究生也从来都没放弃过。现在条件好了,硬件设备也都及时更新了而且数量充足。当然这些并不算真正的困难,最困难的是在与当时温州的有些临床医生合作上出现问题。患上这种病的人不多,要找个典型病人很不容易,有些病人的主治医生不愿主动报告,有些甚至不承认你研发的试剂。这些都给试剂研究带来相当大的阻力,不过,幸运的是北京方面很积极地与我们合作。今年,北京发生这种“怪病”时我们研制的试剂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肯定了我们的试剂研发工作,是个很好的开端。”
老师眼中的好老师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潘教授,我们采访了潘教授以前的学生谭峰老师,“善良,知意,淳朴,睿智。”这就是他眼中的潘教授。
“这么说他一点都不为过啊,”谭峰老师爽朗地笑了,“记得我上研究生时,学校主校区刚从学院路搬到茶山,那时候学校实验条件还不完善,很多方面有所欠缺。潘教授带着自己的研究生一头扎进工作中,凭着一股韧劲干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潘教授总是劝诫我们不要忘记团队精神,他说,‘有了高度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高度负责的心,一切困难在我们面前不得不低头’。”
说起潘教授,谭老师滔滔不绝:“可能潘教授自己不觉得,但作为他的学生,我觉得他是个‘工作狂’,也是个考虑周全的人,他从来不会把工作堆积起来,有任务就马上去做,无论下个时刻是休息还是周末。这样的精神正是现在的年轻人所缺少的吧。”
这些话都很平实,但却道出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同事对他的佩服。
荣誉与责任
讲到荣誉和成功,潘教授很是谦虚。他认为这不是荣誉,这是作为人民卫士的责任,是自己的本分工作,是自己应该做的。
讲到成功,他认为这是大家的功劳,是科研团队的集体胜利。“成功不仅靠机遇,更主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团队,及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当时很多工作认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研究生加入,给了团队以新的血液,以新的希望。当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不曾放弃,一起探讨分析。大家一同走过泥泞,一同品尝‘先苦后甜’。成功是大家的!”
潘教授深含感情的说,“我们个人只是一滴渺小的水滴,积水成渊,学校就像大海,我们个人所拥有的只是责任,肩头的责任才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只有我们自己提高了,学校才能有发展。这次成功已成为过去式,迎接我们的是新的起点。”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潘教授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温医的每一位学子。我们在此祝愿潘教授在未来的风雨历程中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