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惊全球,华夏大地一片哀痛。作为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关于地震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高三学生。
【知识储备】
一、地震的形成: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注意:海啸是指海底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或陡崖崩塌等引起海水剧烈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淹没甚至摧毁的灾害。
二、地震的基本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等。
三、震级和烈度的关系: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可有多个。
四、地震的主要类型:按地震成因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按震源深浅分为浅源地震(0~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五、震感特征: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变成前后、左右摇晃。在海底发生地震,轮船里的人们只感到上下颠簸。
六、地震的分布规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的地震多发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的地带(消亡边界)。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处两大地震带上,地壳活动剧烈。学生需了解我国主要地震区。
七、地震的危害:引起山体滑坡、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交通中断、火灾、瘟疫、有毒物质泄漏、财产损失等。
八、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⑤加强国际合作。
【备考方案】
一、除了熟悉上述关于地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好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六大板块的划分依据、板块界线、板块理论和学说应用等)。
二、复习区域地理,把世界地形图或世界政区图同板块分布图结合,熟悉重要地形地貌区所在的板块位置,尤其是板块边界附近的地形地貌区;此外,还要熟悉重要的经纬线经过的板块名称。
三、运用板块学说理论具体分析地质地貌成因和地质灾害成因,预测地形地貌的演变发展趋势。
四、熟悉高考关于地震火山方面的题型,结合时事热点,全面综合分析某一重大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