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西望阳关
|
来源:人民网 作者:程远河 2006-3-22 22:50:00 |
|
我站在嘉峪关城楼,长城的最西端。此时的姿势,正好是骑在了“龙尾”上。
回首,戈壁小城万家灯火;前望,无边荒漠接地连天。虽然看不见,但在我心中,玉门关就在前方,阳关也不再遥远。
思绪,总被历史的绳线相牵。
最早西出阳关的,要数汉朝人了。张骞以后,苏武被困,昭君和亲,文姬被掳,尽管也有汉将的浩浩西征武力远被,但总的说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被动屈辱的地位。
历史的活剧,阳关是证人,它是内地和西域的分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可惜汉朝大赋的写作者们虽然善于铺排,却没有留下什么令人难忘的文字。汉民族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到唐朝才真正开始。王维短短二十八字的《渭城曲》,使阳关成了中国历史上独具意义的文化符号。阳关至此才唱出了新声。
唐朝是个大时代。据《唐诗鉴赏辞典》的年谱,许多读书人19岁就中了进士,最小的只有十六七岁,王维本人中状元时也不过21岁。这么一群年轻人经过历练,活跃在政坛.文坛上,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活力充沛,气象万千。他们大气朗然的神情,豪迈自信的微笑,阳刚洒脱的举止,成了历史的绝响。
不是吗?玉门关春风不度,可他们要度,不但度,还要“不破楼兰誓不还”呢!不是说“古来征战几人回”吗?可他们义无反顾,“纵死犹令侠骨香”。“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有新的朋友,新的风情,新的文化。诗人笔下沙场壮士的形象,使中原父老和江南春闺的遥望有了热血奔涌撼人心魄的魅力。
阳关曲啊,应该是哀而不伤,浑厚深沉的。阳关上面回荡的,多是慷慨激昂的英雄豪气。
历史上西出阳关的皇帝只有康熙和乾隆,这两个生命力最强的皇帝,也是走得最远的皇帝,他们使西域各族第一次看到了泱泱大国的龙颜。皇帝亲临,对巩固国防.增进民族团结的意义,还用说吗?他们之后,左宗棠从沙俄手中收复新疆,再现了唐朝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高歌入汉关”的举国欢腾。阳关,又一次奏响振奋民族精神的最强音。
收住思绪,正皓月当空。秦关汉月西风秋,风云变幻换时空。朝雨新柳,尺素鸿雁,征人诗人,又走进历史的烟尘。
阳关的月,是否记住今夜的戈壁旅人?他乡的游子,是否别梦今夜的阳关?
伫立楼头,举目四顾,天地苍茫。今夜西望阳关,我也怀古,但不伤今;我思乡,但无乡愁。把古今的离愁别恨装进老去诗人的行囊,明日朝阳初升,我也要昂然上路,西出阳关,壮阔神奇的西域正向旅人遥遥呼唤......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子前程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