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大小经堂中,人们往往都能见到一些用长长的布幔,和密集的哈达半遮半显的忿怒明王的绘画与雕塑形象,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同时更驱动人们看个究竟。
原来,这层层叠叠的幔帐背后,不外乎佛菩萨的忿怒变相,其中就以人们熟识的大威德怖畏金刚为多。寺院供奉此类神像的目的当然是为「教令法界」和「以智能力摧破烦恼业障」,而使众生从「无明」中获得解脱。如此正大光明的主题,又何以遮遮隐隐犹抱琵琶呢?对这个问题,虽百寺百僧百解,但多数是趋近于防止层次低的芸芸众生观仰神明们勃起的阳具时「思有邪」,而采取的所谓遮止,以利于让众多信众们顺达「冥神绝境」的一种变通手段。
综观西藏多地多教派的遮止布幔、哈达绘画很有趣味,这类绘画形式本身便是宗教、民俗礼仪和民间审美的集合物。其中又以后藏地区的遮止哈达绘画最具代表性。我们知道,敬献哈达在藏域是一种普遍而又崇高的褶节,凡觐礼佛像,敬谒高僧大德,迎送宾朋至亲,乃至新居落定乔迁之喜,和数不胜数的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敬献哈达,轻柔纯洁的织物在这里成为深厚真挚情感的载体。
后藏寺院的遮止绘画哈达,多采用长丈余宽二尺的「内库」和「阿细」等上乘制品,平滑的丝面上织出吉祥八宝,有寂安乐等纹饰,且又分有浅蓝、中黄、浅黄、浅绿、橘红等多色。依教义阐示,五彩哈达为佛菩萨的服装,哈达在这里具有分明的供奉寓意了。对于心口如一的信众来说,供奉一切有情与无情之物,使自身在精神上与肉体上一步步趋近佛菩萨之界,几乎是唯一的生存目标。当然所谓一切,是应包括持戒、慈爱、宽厚、利他和痴、贪、瞋、障、色欲、物欲等正负面的内容。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或许更方便来理解与欣赏这种遮止绘画了。它的主体通常是一个以纯金或纯银汁涂写出的硕大梵文字母,边缘用粗而有力的藏青或朱砂勾勒,显得挺拔有力。字母的选择是根据供奉主尊的地位与神力确定的,也有人指说某个字母即是某位尊神的姓氏。环绕着字母,画满了净水、鲜血、心肝、精液、法器、灵兽、曼陀罗、珠宝、金钱、经典、旗幡、鲜花、云气、日月等等有情与无情之物,不一而足。其造型简朴生动,色彩鲜明强烈,正可谓图文相映成趣又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赏析价值。
哈达绘画的作者多为寺院画僧,他们按照施主的意愿要求和提供财资的丰简选择材料,提出构想,且在一两日内勾勒敷彩,一气呵成。然后尚须择吉日,请喇嘛诵经加持,给其莫测的图像和美好的图案注入神力,一幅遮止哈达绘画才算功德圆满,才算具备了供奉庙堂的资格。
在寂静高深的密宗殿堂里,在一排排如萤如豆的酥油灯火的照拂下,这些出于画僧和民间艺人笔下的哈达绘画,所包含的意义不应该仅仅限于供奉与遮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