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团省委、省学联组织慰问座谈会,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4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代表2000多名家在河北读书的四川籍大学生在感受社各界温暖的同时,哽咽地表达着他们的坚强和重建家乡的信心。
■坚强:“真正悲伤时你无法流泪”
小亮(化名)的老家在此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汶川映秀镇。“当你真正悲伤的时候,你无法流泪”。地震发生第三天才接到父母消息的小亮说自己当时的感觉是“无法表达”。面对触目惊心的灾情他没有流泪,但看到那么多人为灾区捐款捐物时,看到烛光祈福活动中,那么多陌生同学的脸,他流泪了。
■温暖:“爸妈,我不孤单。”
“很美。”河北师大学生小荣(化名)这样形容自己的家乡四川安县。“我的骨头也碎了,我的心也被掩埋了。”小荣这样表达他听到地震消息、看到灾区情景后的感受。他有亲人在北川,如今音讯皆无。“一连好几天,辅导员眼圈黑黑的。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一看见我就想哭。但我不哭。”小荣说,他能感受到温暖,虽然地震让他失去了一部分亲人,但他能感受到全国人民对四川人民的关怀和温暖。
家在都江堰的女生小樱(化名)说,一想到家乡亲人流离失所,那种心痛无法言语。现在,她想告诉爸妈,“我想你们,但我不孤独,我身边有很多人在帮助我,我也知道很多人在帮你们,相信家乡会走出困境。”
■感恩:“这份情,一生记得!”
河北经贸大学男生小翔(化名)家在四川省江油市,打不通家人电话的他几近绝望时,接到了爸爸的电话,“爸爸第一句话是‘儿子,你没事吧?’”一时间,小飞哭得说不下去,“当时特别想飞回家去,但交通中断,后来老师告诉我回去也帮不到忙或许还添乱,所以我就和同学们联络,大家凑钱买药品想法寄回去。”
小翔说,现在他天天都在听广播,了解家乡的情况。最让他感动的是,班里的同学背地里为自己捐了钱,“这份情,我一生都还不完。”
■乐观:“妈妈说,房塌了,修上就行了。”
小悠(化名)家在云南昭通一座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腰上。3天前,她终于和妈妈通了电话,“妈妈说,‘没事儿,房子再修一次就行了。’”从2006年开始,地震、洪水、雪灾,房子每次都坍塌,这次又塌了。妈妈的乐观让她心痛并稍感安慰。小悠还说,划归云南前,她家属于四川,所以四川也是她的家乡。现在,她想对所有家乡人、同学们说,“灾难总会过去的。不幸的是灾难,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今天,生在中国。”
■希望:“我的乡亲,不要对生活失望。”
打不通家里电话那段时间,只能用“煎熬”两个字来形容。绵阳男生小秋(化名)说,每天关注灾情,自己从不在意倒塌了多少房子,他只关心伤亡数字。那不断攀升的数字让他的心揪着疼痛,直痛到麻木。“我实在无法把这些数字和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现在,我只希望我的家乡、我的乡亲不要对生活失望。”终于,在无数遍重拨后,他听到了妈妈的声音:“房子塌了,人没事儿。”
■未来:“四川会和过去一样美!”
“妈妈的短信息是在地震后10分钟发出的,直到当晚10点多我才收到,‘儿子,刚才地震了,好可怕。我们还活着,你没事吧?’”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小东(化名)家在南充。现在,一大家子20几口人住在10平方米的帐篷里。小东说,17日是他20岁的生日,他都忘了。可那天一大早就接到妈妈电话,“儿子,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我很诧异,我记忆中从来不隆重地过生日。”当时他这样回答妈妈,“我要你们平安。”
小燕(化名)是资阳人,妈妈在粮库工作,地震发生后特别忙,“我在学校照顾好自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了。”小燕说,“我想对所有四川老乡说,我们好好学习、照顾好自己,就是对家乡、对家人最大的帮助。将来,我们学成回去建设家乡,相信四川还会是那个美丽的家乡。”
制作主题访谈 学生社团关爱灾区同学
本报保定电(记者刘玲 通讯员李培晓)河北农业大学一学生社团特意组织访谈节目,慰问四川籍灾区同学,号召师生捐款捐物。
5月20日晚,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学生团体《热点追踪》栏目组走近了那些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同学,并在校园内组织安排了一期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访谈节目,对其进行心理慰问,上百名同学参与其中,共同表达对这些来自地震灾区的同学的关爱和同情。来自重灾区四川省绵阳的金晓玲同学说,尽管家中房屋倒塌严重遭灾,但她仍要在学校安心学习,要用实际行动重建家园时,在场学子纷纷感动落泪。
“把给我的部分捐款献给灾区”
痛失双亲的四川籍大学生受助犹念支援家乡
本报邯郸电(记者陈正)“我一个人根本用不完这些钱,我要把剩余的钱全部捐献给家乡,因为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它。”很简单的一句话,质朴无华却感人肺腑。夏毛是河北工程大学的四川籍大一学生,他的父母在汶川大地震中双双遇难,在受到社会关注和援助的同时仍不忘支援家乡。
5月22日,河北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马计斌告诉记者,该校共有388名学生来自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受灾地区,其中四川籍的有196名,重灾区的有75名。夏毛是在此次灾害中唯一一名失去双亲的学生。
据了解,夏毛今年21岁,他的家位于此次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四方村,家中除了已经遇难的父母,还有一个正在四川大学读研的姐姐。他的不幸遭遇传开后,河北工程大学及师生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学校免除了他在大学期间所有的学费、住宿费,还决定给其每月500元的生活费,更多人默默地把钱塞到他手里,掉头就走……团省委等部门在得知此事后,专程来邯慰问夏毛,并送来2000元慰问金。不少热心市民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位65岁的退休工人几次赶到学校看望夏毛,一位邯钢工人送来50元钱,许多学校职工和同学也送来救助金……在大家的关怀下,夏毛渐渐摆脱了痛苦,回到了课堂,但他并没有忘记帮助过他的人。
此外,河北工程大学还在全校展开了抗震救灾募捐活动。5月14日,学校为灾区学生发放了50元电话卡和200元的临时生活补贴,帮助学生及时和家人取得联系。同时,该校所有心理学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家也一同为来自灾区的学生做团体性心理辅导,抚慰他们心理上的伤痕。5月16日,该校成立了爱心基金会,许多教职员工和离退休职工纷纷慷慨解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