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台北 看到属于自己的巴黎
|
来源:瑞丽女性网 2007-6-19 7:38:00 |
|
蔡明亮的电影《你那边几点》,讲了一个在路边卖表的小康爱上第二天就要去巴黎的女子湘琪,为了湘琪,小康疯狂吸纳有关法国的一切,这样的关系,有点像台北之于巴黎。卡尔维诺说,“巴黎是一座透过阅读而熟识的城市”。
台北和巴黎,时差七小时,却又近在咫尺,巴黎无所不在于台北,在百货公司的专柜、在食物、在音乐、在电影、在情人的浪漫想象和夫妻的蜜月中,在尝试摆脱庸俗追求时尚的努力中,把最丰富多姿的巴黎,收纳在书页之间。
暑假开始的时候,金石堂书店摆出了一个“巴黎”专柜,专门贩卖巴黎,各式各类巴黎的书,张耀的《巴黎的一天》(联合文学)那时刚刚上架,他就特地从维也纳飞到台北展开十天的“打书”之旅,郭正佩《丝慕巴黎》(天下文化)也差不多同时出版,巴黎巴黎巴黎,如果不是这样集合起来看,不会知道所谓的巴黎概念书阵如此惊人,到暑假结束,去巴黎旅行的人也回来了,不能够到巴黎的人重新开始编织“终有一天”到旅行巴黎的梦想,书店又多了几本巴黎书如《鱼的巴黎旅行》(春天出版)、《今天白夜巴黎不睡》(马可孛罗)。
比起东京、纽约书的变化缓慢,关于巴黎的书在台湾代代演化出了特殊的品种。台湾有两种人,一种没到过巴黎,一种去过。到过巴黎的人又有两种,一种仅只“到此一游”,一种在巴黎住了一段时日,半年一年三年五年,恋爱游学读书工作,这样的人逐渐成了巴黎书写者的主体。两者的共同点是:大家都迷巴黎,酗巴黎,热爱巴黎仿佛巴黎是前世的情人,附带一提,写巴黎而无巴黎图片,如法文教授蔡淑玲《追巴黎的女人》(印刻文学),或更早之前的郑宝娟《巴黎屋檐下》,这一类的书已经非常稀有,近乎绝迹了。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子前程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