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刚刚收场,家长开始关心起孩子进了大学会接受到怎样的教育。昨天起,连续四天,每天中午12:00-13:00,复旦、交大、同济和华东师大四所名校的校长会在上海电台990《市民与社会》节目中,以直播的形式与观众面对面,畅谈30年来各高校培养人才的改革。昨天,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第一个开讲。
大学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王校长表示,作为社会栋梁,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所以大学教育应该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复旦近年来推出的通识教育、自主招生改革等都是本着这一思想而推出的。
针对这种种教育改革,处身其中的复旦学子表达了他们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有学生说,现在的就业压力也很大,花一年的时间进行通识教育而非专业培训,虽然心里很愿意,但会不会太长了,怎么处理好这两者的平衡,感到很矛盾。
王校长回答说,大学的任务就是让一个学生从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到找到自己最想干什么。先通过通识教育拓宽视野,形成正确的人文观、世界观,再在广泛的涉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了宽厚的人文素养,思维会更加活跃,一旦确定兴趣所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科,会发现之前的基础不会白打,将有更大的激情在专业科目中进行拓展。很多诺贝尔理科项目奖项的获得者,都有雄厚的文科基础,有的甚至是中途从文转理,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他们事业更容易成功。
“我们今后将考虑在专业课中也增加通识的概念,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渗透。”王校长表示,复旦一位老师开过一门“化学、生活与人类”课,极受学生欢迎,这表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是不矛盾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复旦下一步将拓展这类带有通识色彩的专业课程。并针对社会反映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开展探索型课程改革,鼓励本科生开展跨领域研究类科研项目,由导师一对一辅导。(记者 刘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