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老师
学生口味偏好成营养餐瓶颈
一位在学校食堂干了37年的张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学校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1990年后出生的,家庭生活条件较好,吃饭的口味也较为挑剔,而且容易出现偏食、挑食的毛病。根据他的观察,现在许多孩子偏爱油炸食品与肉类,不喜欢吃蔬菜和水果。这些可能与社会的某些不良引导和父母不懂营养学有关系。还有的父母给了孩子太多的零花钱,孩子就会拿钱买零食充饥或是在外面餐馆“打游击”,殊不知,这样不仅会造成孩子饮食营养不均衡,在外就餐,也容易发生卫生安全问题。
张老师表示,孩子们不良的饮食习惯成了食堂营养搭配的重要问题。孩子喜欢吃油炸食品,红烧的、清蒸的菜就不受欢迎,增加蔬菜的数量,孩子回去向父母告状说菜里肉太少,如果菜的口味不好,孩子们就吃得少,让孩子们吃不饱还要上下午4节课,老师也于心不忍。
对此,张老师认为,学校也应该为学生开设一些营养学的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营养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专家意见
家校共同配合,纠正孩子不良饮食习惯
浙江省营养学会秘书长华金中教授表示,在管理学生营养餐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日本早在1932年就颁布了第一部有关学校午餐法规《学校给食临时施设方法》,1954年又通过了《学校营养午餐法》。美国1946年颁布了《国家学校午餐法》,将学生午餐纳入法制管理,要求政府每年制定学生营养餐计划,所需经费由政府提供,并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
目前,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营养午餐标准,而且杭州的中小学生营养午餐普及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营养”还有一定的距离。他表示,营养午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荤素搭配”、“吃饱吃好”,而是有着严格的量的标准,如必须含有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午餐数量和营养素的含量应该占一天总量的35%—40%。这些要求,一些规模较大的配餐中心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基本可以符合要求,但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缺乏专门营养人员只能基本满足饮食的需求,距离“营养”尚有距离。华教授表示,不久的将来,国家将会出台有关条例,届时涉及营养午餐和科学操作方面的一些问题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现在,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纠正孩子不良饮食习惯,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营养保证。
解决之道
花样翻新追赶孩子们的口味
张老师说,为了让同学们吃饱吃好,食堂做了大量工作。为了缩短制备时间,让同学们能够吃上热腾腾的饭菜,食堂改变了以前从原料做起的方式,直接买来统一配送的半成品,大大缩短了烹饪时间,饭菜的质量也更有保证。为了制定菜谱,张老师他们也是动足了脑筋,既要荤素搭配,还要满足学生的口味,还要重视营养的均衡……记者翻看了张老师编制的菜谱,发现菜谱中的菜,可以做到一个月几乎不重复。
负责为张老师的学校提供半成品的杭州立欣食品厂,还负责为全杭州3万多名中小学生提供营养午餐中的肉食半成品。该厂王山榕经理告诉记者,为了应变杭州孩子越来越刁钻的口味,厂里每年都要研发10—20种新产品,目前学校已经有80多种产品可供学校选择。为了保证产品的口味与新鲜度,厂里不添加香精、色素与防腐剂。王经理告诉记者,去年4月,工厂通过了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有效的食品危害控制体系——HACCP认证,该认证最初是由美国太空总署、陆军Natik实验室专门为制造太空食品所使用的,可以防止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安全问题的发生。目前通过这一认证的食品企业在江干区只有立欣与佑康两家。
新闻链接:
学生营养午餐
学生营养午餐是指以保证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为目的,生产单位根据平衡膳食的要求,在严格卫生消毒条件下给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符合营养标准的色、香、味俱佳的配餐。
我国的学生营养午餐试点推广工作,在于若木等一些著名营养专家的积极呼吁和极力推动下,最早于1987年在杭州市定安路小学试点。
全国学生营养日的由来
我国有3亿多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乏合理营养知识,膳食摄入不平衡,青少年中的“小胖墩”和“豆芽菜”逐年增多。全国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膳食中热量供给已基本达到标准,但蛋白质供给量偏低,特别是微量营养素供给明显不足。因此,在学生和家长中普及营养知识,倡导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于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发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自1990年开始,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确定将每年的5月20日作为中国学生营养日,至今已有17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