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07年5月14日消息,由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主办的“理财之夜2007暨2006中国最受消费者青睐的信用卡颁奖典礼”近日在北京举行,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荣获组委会颁发的“最具价值奖”。 中新社发 江苏-徐瑞平 摄
分文没有却可以大把花钱———如今在高校校园里,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学生信用卡。不少学生表示,信用卡的确给自己带来不少方便,但是它的透支功能也让自己花钱失去了节制。由于开销骤增,一些学生不得不向朋友和家人借钱还账。
办一张信用卡即可透支消费,谁能在这样的诱惑面前无动于衷?既然没有抵挡住办卡时的诱惑,又怎么能在实际生活中理性地消费呢?所以,当信用卡跑马圈地,把目标对准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后,上升的是银行的发卡量,下降的是学生的信誉度。
形成这种局面,原因不难理解。其一,大学生还在求学阶段,生活常识相对匮乏,且对“物力惟艰”感受不足,因此消费常常不大理性。一张可以透支的信用卡放在手边,更易形成大手大脚地花钱习惯。其二,大学生消费不乏攀比现象,消费自然会节节攀高。比如学生请客,因为礼尚往来,“请吃”和“吃请”之间循循相因、负担日重。在面子、人情的裹挟中,加上信用卡的推波助澜,超前消费导致的困扰,必然应时而生。
谁是信用卡的真正赢家?当然是银行。据业内人士透露,银行大力开拓校园市场,表面上是为大学生提供便捷服务,实质是为其业务开辟新的渠道。银行通过学生刷卡,既使手续费日渐丰厚,又使随后而来的服务费和高额透支利息成为收入的两大来源。这样看来,银行在给学生办理信用卡的背后,隐藏着极其功利的商业意图。明明知道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尚且处在家长的“监护”之下,却还鼓励他们手持几张、十几张信用卡无节制地消费,就有点不大地道。
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物极必反。银行信用卡在校园过度泛滥,在给透支大开绿灯的同时,已经埋下了诚信的危机。而青年人的信用危机对于社会的危害,是不是更加持久,也更加可怕呢?(雷钟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