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伟仔细研究了赵承熙作案过程:早晨7:00驾车跑到女生宿舍,与大一女生埃米丽发生争吵。争吵过程中,男同学克拉克听到争吵声出来劝架,结果赵承熙拔出枪将二人先后枪杀。9:01,他用“ISHMAAL”的名字给NBC寄了一个邮包,里面有27个视频文件,43张照片和一封只有1800字却写了23页的信。然后驾车到大学校园,将门锁上,向学生开枪射击,前后射出一百多发子弹,最后开枪自杀。整个过程,赵承熙均从容不迫地完成。并曾在枪杀之余向一名韩国留学生以“HELLO”问候。
偶然、公开、残酷、特立独行、情感冷漠、滥杀无辜……这些正是刘锡伟总结出的“疯劫”特点。他认为,这些特点适用于马加爵,适用于邱兴华,同样也适用于赵承熙。
“我不叫赵承熙,我是‘问号’”
赵承熙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新闻制造者,除了骇人听闻的枪击行为本身,他寄给NBC电视台的的一个包裹,同样引发了一场热议。
因为播出暴露赵承熙杀人动机的视频录像,NBC电视台曾备受美国公众指责。
但人们不得不承认,那段录像除了带来震惊和恐怖,也让人感到荒诞和莫名其妙。无论是警方还是公众,均无法从中获取赵承熙真实的作案动机。
然而刘锡伟从中有了新的收获。他认为,从赵承熙的这些话中可以清楚发现,他在作案前有强烈的“被控制感”——精神分裂症病人又一典型症状。比如:“你以为我愿意做这件事么,你以为我梦想我这样的死去么?一百万年来我一直不愿做这件事。”“显然,他是认为自己是被驱赶着、不得不去杀人。”刘锡伟说。
中国精神卫生法草案主持起草者、著名精神病专家刘协和教授认同刘锡伟的这一观点,“被控制感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种常见症状。”刘协和说。作为领域内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他主持做过两千余个司法精神鉴定案例。
刘锡伟注意到,赵承熙在视频宣言中多次使用的过的一个词:“YOU”。
“这个词在英语里有两种意思,你或你们。目前国内媒体翻译为‘你们’,但在我看来,这个‘YOU’其实是‘你’的意思,他不是泛指社会,而是赵头脑中一个具体的对象。是一个人,他一直在控制着赵承熙,让他恐惧,让他紧张,最终让他去杀人。”
通过这段录像,以及其他被人们忽视过的细节,刘锡伟还看出赵承熙身上另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人格解体。
包裹的署名并不是“赵承熙”,而是“ISHMAEL AX”,这个词的意思一度让人迷惑不解。刘锡伟后来发现,后两个与前面断开的字母AX是“斧头”的意思,而ISHMAEL是指伊斯兰教先知亚伯拉罕的长子,赵承熙身上文着“ISMAIL”的字样,其意跟ISHMAEL一样,只不过前者是ISMAIL在基督教中的译法。
刘锡伟认为,在枪击案发前,真正的“赵承熙”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是“ISMAIL”——一个被“YOU”所迫害、欺压的对象。ISMAIL正是在“YOU”的威逼、恐吓和控制之下,才不得不去杀人。
在公开的另一段视频录像中,赵承熙说:“我要像摩西一样分开大海,引导我的人们。”(《旧约》中的《出埃及记》记载,摩西分开红海的海水,带领以色列百姓逃离埃及。)
“总体看来,赵承熙的精神症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刘锡伟说,“他把自己当成了‘圣者’,想去拯救整个受苦的人类,这意味着他除了‘人格解体’,还存在‘夸大妄想’。”
或许赵承熙早就不把自己视为“赵承熙”了。赵承熙的室友安迪说,赵承熙曾经给他打手机,并坚持自称“问号”。安迪当时提醒过他,但是赵承熙回答说:“我不叫赵承熙,我是‘问号’。”此外,同学还证实说,去年文学课开课第一天,赵承熙在签名册上写的也是一个问号。老师问,“你是叫问号吗?”他一言不发。
还有一次,感恩节假期时,赵承熙打电话给室友考克,深信自己正在北卡州跟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一起度假。说两人是一起在莫斯科长大的好友。
从赵承熙的宣言中,刘锡伟能深切体会这个人的痛苦。他认为,赵承熙在文中质问别人是否知道往其脸上吐口水的感觉、向喉咙里硬塞垃圾的感觉,以及从两耳之间切割喉咙的感觉。这些显然不是他文学性的比喻,而是他真实的感受。问题是,从来没有人对他做过这样的事,这仅仅来自他的错觉和妄想。“在精神病学上,这样的错觉被称为‘内感性不适’。”刘锡伟说,“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在痛苦中挣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