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海南城市希望学校能否成为一种经验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3-28 10:07:00 |
|
一所私立学校行将倒闭,收取租金的“房东”会怎样做呢,寻找下一个房客,还是接手办学?团海南省委选择了后者,不仅解决了343名学生面临失学的问题,还将其改造为海南省希望学校,专门救助需要上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流浪儿童。
农民工子女入学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说沉重,是因为数量庞大,涉及2000多万孩子。说为社会关注,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实现社会的公平。
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农村教育,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专程赴北京市石景山区的玉泉路小学,看望在那里上学的农民工子女。总理还着重指出: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2006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为农民工子女在所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作出了法律规定。
但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远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这些孩子家庭收入低,难以承受高额费用;父母没有固定工作,流动性强;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经常要搬家或面临取缔。
正是有问题和困难,才需要责任和担当。接手一所濒临倒闭的民办学校并将其改造成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希望学校,是团海南省委的一个创举,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343名学生免于失学,更让人们看到,在解决涉及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民生问题上,团组织是大有作为的。
从一年来的办学情况看,海南省希望学校取得了实际的效果,收费降低了,享受减免政策的学生多了,在校生数也从343人发展到了现在的500人。虽然学校办学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毕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500名在校生,2000多万流动儿童,这两个数字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再大的鸿沟都需要一点点跨越,再多的困难都需要一步步解决。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行动,在这方面,团海南省委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子前程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