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一个让人们闻之色变的名词!攻克癌症,成为几代科学家为之奋斗的世界性难题。
在人类征服癌症的攻坚战中,今年44岁的清华大学蛋白质化学实验室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罗永章博士是个后来者。然而,他率领的科研团队经过8年艰苦探索,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抗肿瘤新药——恩度,给万千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7月23日,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恩度在上海正式上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专家孙燕院士说,与传统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不同,恩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靶向抑制为肿瘤提供营养物质的新生血管,从而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即所谓“饿死癌细胞”。
长期以来,手术—化疗—放疗,成为癌症治疗的典型模式。但往往手术很成功,很快就发现癌细胞发生了扩散和转移,这是为什么?罗永章说,原因就在血管。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朱达·福克曼博士做了一个实验:将黑色素瘤细胞注射进被抽干血液的甲状腺,结果发现黑色素瘤一直保持铅笔尖大小,没有增殖;而一旦肿瘤与血管接通,其体积就会在10—15天内增大100多倍。福克曼据此提出“肿瘤依赖血管生长”的假设,并于1971年提出“饿死肿瘤疗法”理论。
罗永章说,血管除了为肿瘤提供营养,还会为癌细胞提供“逃跑”路径,让它们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转移到其他地方。如果能造出一种抑制血管生长的药物,不就可以控制肿瘤患者的病情吗?根据这一理论,福克曼治愈了一批患癌小鼠,并在试验中发现一种叫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蛋白质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饿死”肿瘤,而且不产生耐药性。这一发现使得国外众多公司竞相投入巨资从事相关药物研发。
从兰州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的罗永章对此情有独钟,他甚至用积攒下来的几千美元购买生产这种药物的公司股票。然而事与愿违,由于这种蛋白极难恢复活性(简称复性),该公司的药物研究被迫中断,公司股票从88美元的高价跌到1.2美元,罗永章的“投资”基本打了水漂。
当罗永章了解到这种药物生产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是该蛋白质折叠结构复杂、难以复性时,他感到机会来了!蛋白质折叠是罗永章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领域。他对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疗效深信不疑,他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它的效能。1999年,罗永章带着梦想回国,在他的老家山东烟台创办了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罗永章的想法得到烟台市、山东省和国家科技部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罗永章和他的同事们尝试了蛋白质复性方面几乎所有的经典试验,但都失败了。就在几乎丧失希望的时候,他们另辟蹊径,结果,复性实验取得成功!
2001年,罗永章成为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教授。2003年,“清华大学国家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麦得津公司成立。近年来,麦得津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研究,完成了两项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一项“863”源头创新课题。恩度从药物设计到制备技术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成功地解决了血管内皮抑制素的高浓度、大规模复性难题,具备了千克级生产能力。
恩度的出现引起世人的瞩目。今年3月,年过七旬的“饿死肿瘤疗法”理论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福克曼院士在美国权威生命科学杂志《细胞》上发表文章,以“恩度”为例论及了血管内皮抑制素广泛的抗癌作用。今年5月,江苏先声药业斥资2亿元收购烟台麦得津80%股份,将恩度纳入麾下,创下国内医药界以单一品种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最大金额企业并购。具有丰富的药品营销成功经验的先声药业总裁任晋生表示,先声此举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为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药物造福更多患者尽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