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
Pˊ=m/c(即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与剩余
价值率的区别
量的区别
Pˊ总是小于mˊ。
表示的经济
关系的区别
mˊ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Pˊ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
利润率的高低,还要受到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
资本的周转速度快慢也影响利润率的高低;
不变资本的节约也会影响利润率。
8、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
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需要利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样的形式来驾驭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和发展下去。
高精尖等许多部门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筹集巨额资本
在科技革命推动下,新兴产业和部门不断涌现,在许多领域,特别是高精尖的新兴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部门,私人垄断的实力往往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筹集大规模建设所需的巨额资本。
公共设施只有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公共设施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要求会越来越高,但公共设施的建设往往是投资巨大,回收时间长,甚至有不可能有经济效益的项目。私人垄断资本不愿在这些领域投资,只有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
一些科研项目只能由国家投资
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在基础研究阶段,没有立竿见影的投入回报,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投资。但当代各国间经济上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因此,只能由国家投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
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经常性地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当代表现得更为明显。所有这些,都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
国家介入再分配领域有其必然性
为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为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矛盾,都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可能承担的利益再分配的调节活动。
总之,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归根到底起因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9、国产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某种阻碍作用。
起促进作用的原因
它能部分地克服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
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
调节国际经济。
阻碍作用的主要表现
巨额的税负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是生产相对过剩的根源之一;
巨额财政赤字,是币值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源泉之一;
国有经济长期存在官商作风、管理不善、效率较低、亏损严重等问题,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1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
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许多尚未完成工业化,农业也很落后,生产的技术水平较低,市场经济也不发达,劳动生产率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经济结构的
二元性是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一方面存在一定的现代经济成分,有一些现代工商业,市场经济也有所发展;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传统经济成分,农业落后,在一些地区自然经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生产关系上看,经济成分
比较复杂
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或多或少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经济发展
的依附性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在已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发达国家。
11、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
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经济运行和发展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是一种自觉的、有计划进行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地调节而实现的。
人个消费品的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
我国现在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为实现共同富裕
而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