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难点内容选
1、经济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经济规律的
涵义及特点
涵义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特点
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
绝大多数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它,也不能创造或制定它。
认识和利用
主观能动性
承认其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认识
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之自觉地熟练地加以运用。
利用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它能动地改造世界。
2、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联系
使用价值
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
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矛盾和
互相排斥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实际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但始终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4、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
G—W—Gˊ
矛 盾
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价值增殖
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G—W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货币转
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5、马克思考察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情况的划分
从实物形态看
生产资料
它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消费资料
它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需要。
从价值形态看
不变资本(c)
C是旧价值的转移,代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预付不变资本;
v和m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v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可变资本,m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资本积累。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
即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I”表示。
第二部类
即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II”表示。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和m三部分构成,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前提条件
I(v+m) >IIc; II(c+m-m/x) >I(v+m/x)
实现过程
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通过社会总产品
在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实现的。
实现条件
基本实现条件
I(v+△v+m/x)=II(c+△c)。
引申实现条件
I(c+v+m)=I(c+△c)+II(c+△c);
II(c+v+m)=I(v+△v+m/x)+II(v+△v+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