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 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 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 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 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离不开物质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看法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7.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 A.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B.是否普遍联系 C.是否运动发展 D.是否有共同的规律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10.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 )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 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 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11.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 A.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B.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C.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D.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12.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B.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 13.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 “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1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B.警察在街上巡逻 C.农民在田里插秧 D.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文化传统 D.生产方式 18.一个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这里的生产者是指( ) A.绿色植物 B.食草动物 C.食肉动物 D.各种菌类 19.生产关系是反映( )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 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 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2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生物学、道德、宗教 B.逻辑学、哲学、道德 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 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21.政体问题说的是( )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22.“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 B.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24.“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5.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26.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制约科学发展最主要的社会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社会整体科研能力的高低 2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概念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B.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C.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 2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 ) A.人的物质属性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的精神属性 D.人的社会属性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人的( )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C.一般价值和特殊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摆脱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B.不受别人约束的自主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预想的目的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的有(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3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面是利,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面是弊,给我国带来了风险,提出了挑战。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我们必须兴利除弊,抓住机遇,化解风险。从哲学上看,这说明了( )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B.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E.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4.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有(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C.利害相生,祸福相因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机关算尽,反害自身 35.1958年,我们以麻雀吃粮食为由,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大量捕杀。实际上,麻雀虽然吃粮食,但主要吃害虫。所以,后来我们把麻雀从“四害”中解放出来。现在我们又把麻雀列为保护动物。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了(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D.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E.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36.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风俗习惯 D.生产方式 E.国家政权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 ) A.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C.不断增加资本和人力的投入,扩大企业规模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 E.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起来 3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有( ) A.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实现社会更替的途径 D.阶级斗争是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的手段 E.阶级斗争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 40.下列各项决定和影响人的价值实现的因素有( ) A.个人自身的主观条件 B.个人的命运 C.个人所遇到的机遇 D.社会发展状况 E.社会实践形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表现。 42.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4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44.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又具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医术不高的庸医,又缺少必备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病人也不会有再生的可能。 试结合这种情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46.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47.用社会进步及其衡量标准的原理,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