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云南省教育投入资金达112亿,在全国30个省区市中居第十位,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仅次于四川省排第二位;但是,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等综合排名却在第28位左右。
教育投入和教育效益反差为何如此巨大?云南省委副书记、教育改革与发 展领导小组组长丹增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云南教育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不少问题,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还不相适应,只有走改革之路才能真正把教育抓上去。
为了突破教育规模发展快、教育质量提升慢的"瓶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一年半前举起教育改革大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徐荣凯等同志多次率领教育部门的领导,深入地州和大专院校的调研,最终确立了从打破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入手,用3年时间进行试点,最终向全省推开的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战略。
丹增介绍,3年试点的计划是:第一年在小范围内试点,只在部分学校中进行;第二年,在部分地州试点;第三年,选出4个地州,总结经验、模式,见大成效。
截至目前,文山州、红河州已成为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玉溪市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试点,曲靖市、昆明市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试点,云南财贸大学成为大学教学改革试点,这些地州市和高校经过一年半的改革,已收到四个成效:
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有试点州市和学校都认为,在新的时期,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增加就业、实现小康,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抓教育。中国的一切问题,包括云南的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发展,而发展中的一切问题要靠教育来解决,靠提高人的素质来解决,作为人的素质的提高就要靠教育,所以教育要被作为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来抓。
二、教育改革突破了固有体制、机制的制约。首先,校长实行公选;其次,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第三,绩效挂钩。这3点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打破教育旧体制、机制的一个办法。
三、教育投入继续加大。除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外,还吸引了社会资金参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得到了资金支持。
四、民办教育的规模得到扩大。云南省大概是全国民办教育规模最小的省份,民办教育总量占整个教育的2%左右,民办教育的小和弱,制约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形成。所以,加大民办教育的发展力度,从政策上来讲,就是制定吸纳社会资金办学的政策,并配套民办教育在投资、税收、工商、土地征用等方面的灵活政策,这些都是改革的成果。
对于这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丹增介绍了3个原则:首先,按照国家的教育法、大政方针、政策,并深刻领会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体原则和思路;其次,充分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包括湖南、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第三,紧密结合云南的省情。
丹增认为,第三条原则对云南的这次教育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改革不是照搬套用,必须结合自身情况,量体裁衣才能收到实效。所以,针对云南省整体办学成本比较高、师资力量弱、教育规模小、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等情况,改革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制度创新的路子。
首先,从建立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入手。学校教育以教师为本,没有教师,改革不可能成功,所以,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师资的培养、队伍的建设进行。
第二,把校长公选作为改革的一项首要内容。试点地州的中、小学实行了校长公选制,从任命制改为公选,社会力量、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把最优秀的人才选到校长岗位,对其工资、待遇等做了规定,让校长有职、有责、有权。
第三,走广大教师参与的路子,不搞少数人关起门来的改革。校长的公选、分配制度的创新都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学校、教育的积极性,让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否则改革无法成功。
最后,由社会、教师、家长、学生来评价教育改革,只有他们广泛认同这次改革才说明云南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实际效果。
丹增表示,在新的时期,云南教育将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改掉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办学思路,走改革之路,谋求更快、更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