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的儿子今年高考,瞄准了本市的重点本科院校,但适合报考哪几所学校、填报哪些专业,仍颇费思量。王先生发现,本市第二批本科(非重点)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将举行联合招生咨询会,重点高校却无“联合”之意,基本上各搞各的。“上海的重点高校大约有10所,一家家跑下来,还不跑断腿?”
上海高校的联合招生咨询活动经历过一番“曲折”。早几年,由市教育部门牵头,每年招生时节,本市所有高校联合起来组织一次大型招生咨询会;2003年以后,考虑到卫生、安全等方面因素,全市性的招生咨询活动取消了,代之以各校自己组织校园咨询会。同时,市教育部门组织大型网上咨询活动。近两年,一些非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或自发、或通过中介机构,联合开展招生咨询。
“分分合合”是为啥?上海师大副校长项家祥指出,高校之间的联合招生咨询活动仍有必要存在。考生和家长可以在一次“庙会”上获得大量信息,省时省力,同时也能在高校间进行比较。比如,许多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考生可以在联合咨询会上问一下不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师资力量、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比较后可以作出更好的选择。二工大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宋江东认为,网上大型招生咨询虽然好,但适用于解答一些普遍化、政策性强的问题,无法详细解答许多个性化问题,考生和家长觉得不“解渴”。
既然考生和家长都欢迎“面对面”的联合招生咨询会,为何重点大学“联”不起来?有关高校招办人士坦言:“教育部门不组织,我们这些学校又没人出面组织。因为谁都不愿意资源让其他学校共享,况且还要承担安全风险。”有的名校对“联合”没兴趣:“上海最好的生源总会往我们这里跑,联合招生咨询不需要。”有些重点高校还有“戒备心”,担心参加了联合咨询会,其他高校会抢了自家的好生源。
不少教育界人士建议市教育部门重新担当组织者,可以分层次开展招生咨询,为重点高校、非重点高校、高职院校设立咨询专场,以分散咨询人流,提高服务效益。
固然,以什么方式举办招生咨询会,对许多重点大学来说是件“小事”,但这样的“小事”牵动着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心。重点大学应放下“架子”把“小事”做好,体现“大家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