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大学招生不能一味随行就市
|
来源:扬子晚报 2007-2-6 13:20:00 |
|
在浙江两会期间,该省人大代表吴雷廷建议对高校招生进行宏观调控,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2月4日《今日早报》)。
首先,大学专业设置“随行就市”除去浓厚的功利主义味道不说,单就其出于功利主义的这一单角度的价值目标本身,其实就很难实现。因为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或者说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因为大学连年扩招致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的一种“绝对过剩”,二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就业需求关系、熟人等各种潜规则盛行而导致的一种表象的“相对过剩”。在“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的合力之下而形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之现状。
无论是“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无论是从其表象还是本质来看,专业设置的因素对于就业率高低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在目前看来,即使是那些最热门、最时髦的专业毕业生,其在就业问题上,也是难以让人乐观,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或绝对或相对的过剩现象。打个比方说,现在人才市场的消化率是有限的,即使是把“毕业生”都“包装”成市场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设置成最热门的专业),在消化率有限这一大前提之下,就业率绝对不会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再次,从一种理想主义的角度看,这种专业设置“随行就市”的想法无疑是世俗的、幼稚的。按照这种逻辑,那些就业率不高的所谓“冷门”专业,比如历史学、考古学、马列主义研究、人类学等政治、历史、哲学领域的大学教育学科,依照吴代表的逻辑推理,用“升官发财”的厚黑学、博彩等时髦专业取而代之,是不是更顺应“市场需求”?
可是我们知道,那些所谓的不好就业的冷门专业,其实大都是一些基础性的人文学科,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学科。对于这些专业来说,是不能单纯地用就业率来衡量的。如果因这些专业停止招生,造成这些专业的人才出现断层,那么其造成的损失和遗憾必将是难以弥补的。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文理交融,多元并举,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这种并包,笔者认为并不单纯意指思想的并包上,而且还有在学科和专业上的自由和兼容并包。因此,专业“随行就市”不是拯救就业率的灵丹妙药。惟“就业”是图、设置专业“随行就市”这种背离大学精神的逻辑可以休矣。
石子砚(山东职员)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