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杭州之前,陈平完全生活在乡村里,到杭州之后,慢慢进入了城市的生活。杭州的书店,杭州的图书馆,杭州的生活,大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 在杭州求学期间,陈平开始接触网络,后来在一些论坛上,他结识了很多才华横溢的青少年写手。从此,网络带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看到这么多的好文章,陈平就想如果能把它们编成一本书就好了。陈平觉得,这些年自己看了不少书,对文字的把握应该没有问题,选选编编文章应该挺容易的。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能把书编好,出版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征稿编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特别是像陈平这样根本没有经验和基础的人,要稿子简直比要饭还难。2004年1月,当他第一次在网上贴出征稿启事后,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什么人搭理他,即使有人跟帖,多半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那次征稿整整持续了半年,有些投了稿件的作者见书一直没有出来,就在网上公开骂陈平是“骗子”,有些人还要收回文稿版权。当然,也有很多年轻的写手们给了陈平很大的支持,像李傻傻、刘卫东、白雪、林静宜等已经有知名度的小作家,都把自己的作品给了陈平。
2004年6月,第一套丛书《新概念。文学青春书系》总算完稿。陈平捧着书稿兴冲冲地找到了杭州的一家出版社,结果那位编辑连看都不看就说:“我们这里不收自由来稿的。”后来陈平又跑到书店,大海捞针般地找了多家出版过这类书的出版社,还抄下了编辑的名字。打算投其所好地寻找更多的共同语言。没想到用了这样的方法,最后也是无功而返。
百般无奈之下,陈平只好回到网络,把目标投向外地的出版社。他在网上找了很多出版社的联系方式,抱着一线希望把书稿一次次投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等待和失望后,曙光终于出现了,2004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套丛书。
第一套丛书的问世虽然历尽了坎坷,但是收获了经验,陈平对策划青少年的图书更有信心,也更有激情了。
创办网站做年轻的图书策划人
在朋友的鼎力支持下,2004年底陈平创办了“小作家联盟”网站,建站一年时间,会员愈来愈多。陈平不无得意地说:“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我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到处去发帖征稿了,现在选稿编稿轻松多了。”
杭州文化商城附近那间面积只有六七个平方米的小屋就是陈平的创业基地。里面堆放着多个纸板箱,竹榻床是用凳子架起来的,书桌也是朋友送给他的。在这个零乱而又简陋的屋子里,那台帮助陈平完成任务的电脑,成了唯一的亮色。
除了偶尔去浙江图书馆和书店看看书,陈平几乎整天都待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管理网站、选编书稿、联系出版、策划活动……肚子饿了,他就去附近的小店简单吃点,以前吃三餐,近年来由于常常忙不过来,就改吃两餐了,有时候一直忙到天亮,生活变得毫无规律。父母资助他上学的费用,都被他一分一厘地省下来,用在了要紧的事情上。
2005年,陈平的图书策划迈开了大步,4月,完成了丛书《锦瑟年华》的选编工作,经过多方洽谈,最后由北京出版社于今年1月出版,丛书《锦瑟年华》一共三本,分别是《锦瑟年华》清陨卷(男版小说),《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锦瑟年华》瑶琴卷(女版小说)。同时,《被绑在树上的人》选编完毕,即被时代文艺出版社慧眼相中。另外几套丛书也已完成选编工作,正在和几个出版社商谈。
陈平是个有心人。他说:“现在我的目标已不仅仅是为小作家们出版几本书,我要把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小作家们推出去,通过我的策划包装,使他们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按说,策划图书出版,完全可以有利可图,其实不然,陈平主编的第一套丛书,出版社付给他的还不到15000元钱,这个数目比较少,毕竟是做第一套书,他也不敢向出版社要高价。但是,陈平觉得写东西不容易,宁可自己贴钱也不愿意亏待作者,所以这套丛书他不仅没有赚到钱,还为此贴了5000多元钱。他说:“我做图书,根本不是为了赚钱,能把这些有才华的小作家推出去,我就很满足了!”
成功才刚刚开始
编书和出书一直是陈平的愿望,但不是他所重视的人生目标。陈平说他想通过编书发起和成立一个可以关注和维护小作家和新生代文学爱好者权益的团体。
他真正的理想是搞研究,研究创造力、人生哲学、偏态心理学、脑科学、学习方法学……总之想研究的太多了。去年暑假他就看了几十本外国的大部头,比如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荣格的《未发现的自我》等等。
陈平告诉记者,他计划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自主创业积累一定的财富,在创业的这段时间里,也会抽空多看看书。中年后,有了物质基础的他会真正开始自己的理想生活,就是做研究。
如今如何解决生活,如何创业是他目前最需要考虑的,如果说,陈平编书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有才华的同龄人浮出水面,那么如今的他,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市场接受他的策划。因此他说:“我的成功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