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调研公交司机生存状况 大学生寒假听"民声"
|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2007-2-5 16:49:00 |
|
近日,本市不少高校寒假已经开始,众多大学生也走向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少大学生并没有功利性地把寒假实践当作日后工作的“敲门砖”,而是希望通过各类实践接触和了解社会,他们的实践活动大多也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关。
调研公交司机工作状态
华东师大法学系大三学生陈天瑶经常乘坐公交车上学,因为一直和司机打交道,经常听到他们的牢骚和抱怨,便想到了调查他们的生存状况。寒假开始后,她和另外两名同学陆续走进南站调度站、大众公交公司、巴士公司和城市交通行政管理处等部门,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发现公交司机的确很辛苦,他们在很辛苦的工作环境下,月收入普遍低于出租车司机,通常在1500元左右,高的也不过2000元出头。 通过实践调研,他们得出了政府倡导的公交改革势在必行,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光靠行政拨款和补贴也是不够的结论。“其实任何重大改革都是这样,并不像我们想象当中的那样简单,制定和执行详细、合理的方案才是最重要的。”陈天瑶说。
让小区居民天天过“3·15”
这些天,华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的一群大一、大二学生还走进了昌里小区,为法律上遇到疑问的居民排忧解难,进行法律援助。国际法学院的杨同学告诉记者,小区里每天都会有一些阿姨、大伯来咨询许多法律问题,比如某居民买了台电视机在三包期间内坏了,要求退货,而厂方只肯维修,这样的行为是否侵权等,虽然都是些很细小琐碎的问题,但华政的学生们还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碰到一些超出自己已学知识范围内的问题,他们还会主动打电话给学校的老师、教授寻求解决办法。
与智障儿童“零距离沟通”
寒假实践不仅有个人和小团队行为,也有“集团军作战”模式。华政还有20名学生走进辅读学校,为智障儿童献爱心。 华政校团委还为此组织开展了一场“阳光照耀心灵,爱心点亮世界”智障儿童爱心义工活动,在活动的分组游戏“亦师亦友”板块,大学生们与智障儿童展开了“温情半小时”零距离接触,在折纸工、制作串珠工艺品的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助,这些热心的学生还时不时地鼓励孩子,耐心地与孩子们一起完成手工作品。
[观点]寒假实践不是求职通道
“现在,大学生进行寒假实践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华东师大团委的杨艳红告诉记者,大学生们并没有把寒假实践仅仅当作今后求职的临时通道。从学校刚刚统计好的400多个项目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实践几乎和社会上每个领域都有关系,项目如上海旧弄堂文化、少数民族风俗,涉及了普通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上海大学商管学院党委书记胡申生也认为,不少大学生实践项目均出自对身边事情的思考,如有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主动地去调研高中生生命意识缺失现状,很属不易,也体现了他们对校园以外人群的同情和关注。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