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高等教育焉能只讲就业率
|
来源:河北青年报 2007-2-5 16:49:00 |
|
□林卫萍
“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重,政府应该尽快从源头介入,对高校招生进行宏观调控”。在两会期间,浙江省人大代表吴雷廷建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行“三个适度挂钩”制度,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作出适当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
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可大学却不能只讲就业率,不能因为某个专业就业率低就停招。
当下,高校的就业率没有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充满了太多“自由裁量”的内容,在利益决定论的指导下,其注水的数字会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注水的“就业率”岂能决定专业的未来?
如果以就业率来决定专业的命运,那些真正“就业率低”的专业诸如文、史、哲等专业和难以一下子看到财富的理工类基础科学,就得停招,当大学里没有这些专业,还能称之为“大学”吗?
“大学”之“大”,不在“就业率”之“大”(高)。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显然不等于职业教育,大学更不是就业培训班,要不然高校干脆改称为职业大学得了。
大学减招或停招就业不好的专业,并不能真的缓解当前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题。冷门专业,因为受到物质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少有人问津;而热门专业,却会因为参与择业人数过于庞大,而存在着择业竞争过于激烈,同样也有一个就业难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而言,如果减少了冷门专业,这部分的学生势必要转到热门专业,那热门专业的人数将大大增加,其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其就业难度自然而然地也就水涨船高了。
在众人转向的情况下,如果冷门专业能够坚持下来,则会因为参与就业人数少而容易就业。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高校中招收冷门专业的人数本来就少,即使这些专业全部停招,恐怕也无助于热门专业的扩展。相反,却会使大学的专业失去了均衡。
专业不能决定就业。专业是与就业有一定的关联,但就业率的高低却不完全取决于专业。一个人的就业与否,主要还是看他(她)是不是个人才,他(她)在就业时的表现及心态也是重要的因素。前不久有位女硕士生对于月薪二千多的工作不屑一顾,却又要对父母撒谎说找到工作,这样的心态又岂能是正常的?
大学不能只讲就业率,解决学生的就业率,也不能只在专业上打转。笔者以为,不妨在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上下功夫,引导他们正确就业;不妨在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上下功夫,引导他们成才。否则,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却添了乱。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