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材生的英语之痛
胡晓还记得,他从国内一所顶尖高校自动化系毕业时,曾经想法颇多,因为自身专业成绩非常好,他想,这次一定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谁料第一个面试的外企就狠狠地打击了胡晓,这家著名的国家跨国公司声明并不太注重学生的专业背景,而是更加注意发展潜力,但是胡晓仍然凭借自己敏锐的反应和在学校社团培养的良好组织能力赢得了该公司招聘人员的重视,进入了最后一轮的总裁面试。
“他说第一句话我就傻眼了,”令胡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眼前这位中国人竟然用英语向他频频发问,而胡晓只能红着脸嘟囔“Sorry……Please pardon……My English is very poor……”当他5分钟后“晕头胀脑”地走出那间办公室时,他听到那位总裁对着电话说:“以后英语交流能力的考查应该提前,不要让我再浪费时间了。” 那家公司的人事主管曾经非常遗憾地告诉胡晓:“我们知道你的能力很强,但是我们公司的职员在日常办公中经常需要用英语直接和美国总公司联系,或者处理公文,所以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接收一个缺乏基本交流能力的职员。” 受到第一次打击之后,胡晓并没有灰心,他想,一些专业对口的企业可能会更加看重专业能力,不会仅仅因为英语而让他这么难堪。
结果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胡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有一家公司是让一群人讨论一个技术方案,这个我本来非常有优势,但是他们给出的材料都是英语的,所以我只能一边慢慢看着,一边听着旁边专业比我差很多的人在那里胡说;还有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更加直接,问我有没有托福成绩,不到600分的他们根本懒得安排面试……” 几个月后,胡晓决定和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签合同。即使现在想起当年非世界500强不去的豪情,胡晓还是略微有一些遗憾,“如果当时英语多练练就好了。”
令胡晓没有想到的是,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专业能力优秀,但是语言能力不够的中国学生已经引起了麦肯锡的重视,麦肯锡在报告中指出的数据是:中国每年新培养出约60万名工程师,是美国的9倍。然而,在中国160万名年轻工程师中,只有约16万名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中国目前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
麦肯锡还毫不留情地拿邻国印度来和中国学生对比,在他们看来,英语熟练的印度学生明显更加具有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