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的“代沟”过多,就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要是孩子眼中仍是几十年前的陈年旧账,又怎么要求孩子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呢?
有关青少年教育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变成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不仅是每个家庭都可能有成长中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刘德华、宋祖英、 林心如等明星照片入选某初中版英语教材,是不是以教材改革名义“推广明星”,这一话题最近就引起不少的争议。
何为教材?就是在课堂中老师教、学生学的依据和材料。记得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使用的都是统一的所谓“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语文、数学、自然、音乐,只要是同年级的孩子,书包里装的都一样,而且哥哥姐姐使用的课本,弟弟妹妹照用不误。正是这种教材的统一性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当时也就不可能惹出今天的争议。
但是,千篇一律、毫无地方差异和时代气息的统一教材,不符合“因材施教”这一基本教学规律。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千篇一律的中小学教材有了松动。比如在上海市,从1986年就开始试行自编教材,后来取得高考命题自主权后,上海干脆从幼儿园到高三的教材都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而进入本世纪,各省(市、自治区)中小学使用教材的版本更是多样化了。只要不偏离教学大纲,入选哪些篇目、使用何种教案,出版社享有一定自主权。
为了规范教材编写和出版、使用,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也正是教材编写的多样化,近年来中小学教材引发了不少的争议,比如崔健歌曲《一无所有》、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进入南方20多所国内知名中学教材、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进入“人教版”高中课本、上海方言进初中课堂等,批评、反对的意见不少。
如何看待这些教材的个性和“流俗”?不能断章取义和宣泄情绪。《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就是检验评判是否的标尺。《办法》“教材审定原则”就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规定。方言进课堂、刘德华等娱乐界明星照片选入教材,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从近年来公众对所谓的“流俗”入教材的批评看,断章取义和情绪宣泄的色彩颇浓。比如“推广明星”说,更多的人把评论焦点放在刘德华们是不是青少年“楷模”,是否鼓励孩子们“追星”而使娱乐圈的纠葛绯闻污染纯真的孩子。但实际情况是,刘德华们进入的不是语文或者思想道德教材而是英语课本,而选用的只是照片,要求也很简单———“学生要根据书本列出的明星年龄和籍贯完成相应的英语短句翻译”。这些明星的头像和名字,与我们当初学英语时男的必称“李平”、女的必然是“魏芳”这样的符号有何区别?从积极的角度看,让孩子们熟悉的人、事成为自己作为遣词造句的对象,不但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抽象的“李平”、“魏芳”相比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流逝,孩子一茬茬地成长。如果教材中的“代沟”过多,就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要是孩子眼中仍是几十年前的陈年旧账,又怎么要求孩子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呢?只要不违反原则,应宽容那些进入教材的所谓“流俗”。
姚明、杨利伟、刘德华等明星照入选初中教材
昨天,由北京现代教学研究所、科普出版社联合开发的“现代新理念英语”项目正式启动,在初中版《新理念英语》中,姚明、杨利伟、刘德华等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的图片被选入教材。
相关新闻:
影片《生死牛玉儒》成为先进性教育生动教材
中国高材生的英语之痛:事业前途英语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