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利教育知识面窄忽略原典……
前天,我国著名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小枫做客“浙江潮”文化论坛。在题为《当今大学教育危机和古典诗学》的讲座中,刘小枫直面当今大学教育的实利性现状,提出恢复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大学人文教育。
话题的共鸣让演讲现场气氛非常活跃。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几位刘小枫的铁杆FANS的频频发问,让刘小枫感到非常欣喜,他表示,在大学普遍不重视人文教育的今天,这些学生能对人文学科如此感兴趣,非常了不起。他甚至开玩笑说,自己已经被问得张口结舌,“我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回答的”。
学生素养有所下降
重视人文艺术教育
久居大学校园,刘小枫对大学教育的现状深有感触。他直言大学教育的整体素质正在下降,“现在的博士生比不上过去的硕士生,硕士生比不上过去的本科生,甚至本科生比不上过去的高中生”。究其原因,他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教育市场化引起的。
刘小枫说,现在的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是以市场利益为指导的。而大学也顺应这种情况,“发明”了很多新兴的热门专业,来满足这种市场化的需求。“大学就像一个超市,一些专业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势必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刘小枫说。
这句话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认同。很多人自己也觉得读什么专业不是感兴趣,而是考虑毕业后是否容易找工作以及薪水的情况。
大学教育市场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大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如今,大学生的数量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0万上升到2000万,差不多增加了7倍。刘教授忧心地说:“事实上,这些人中有很多人都缺乏学习的冲动。我的课堂上,常有学生睡觉。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在刘小枫看来,现在的大学重视实利教育、排斥人文艺术教育也是学生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说,英语系学生很少读英国文学作品,整天学着写商函;历史系变成了历史旅游学院,学生根本受不到心性方面的培养……”
刘小枫认为,大学里如果只是进行计算机、生物、外贸等实利性的教育,那么大学就降低成为了高等技术学院。一个人受高等教育,也绝非意味着品德和人生理解上的长进,而是技匠的培养,这与中国和西方传统的文教理念都相违。
学生过于专注专业
注重推行通识教育
现代社会中,行业纷繁复杂。于是,大学里的专业越分越细。很多学生在大学里,接触面很窄,只了解自己的专业,而对其他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知之甚少。但刘小枫认为,真正影响人的人生和灵魂、培养人的心性的,恰恰是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大学教育应该更重视培养人的心性,“大学教育必须要保证人文艺术教育和实利性教育保持一定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