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高等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王选:当代毕昇的方正人生
来源:河北日报网-河北日报     2006-2-15 18:16:00
 

  ■他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与光的新纪元,成就了母语在多媒体时代的交流;

  ■他在自主创新上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成为致力于推动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先驱之一。

  人物档案

  ■王选出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在中文照排系统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获得了“当代毕昇”的美誉。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惟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在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

  2月13日上午11时许,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因癌症晚期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在京病逝。

  日均访问量为5287人次的北大新闻网,截止到13日19时的访问量就已经突破30000人次。北大新闻网专门开设了王选院士网上悼念馆,贴有王选的遗像、生平简历、学术成就等介绍,人们可在页面上留言悼念和缅怀,已有近3000人次点击该网页。21时许,某门户网站有关“王选院士逝世”的评论已达到1700多条。一位网友这样写道:一束曙光救汉字兴炎黄功炳千秋德延万代,两行热泪悼英才惜国殇神采百年丰碑一座。

  要真正认识王选,还得从他人生中第一次乃至以后的一次次选择说起。

  1、前三次选择:神圣的使命

  高考前填志愿,王选填了三个: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家在上海,没有一个志愿填上海,王选对新中国充满无限憧憬。

  “我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发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因为我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王选说。

  当时,班上最热门的选择是纯数学,力学次之。计算数学是一个分支学科,北大刚设立这门专业,连教材都还缺乏。然而就在此时,王选看到了我国1956年1月刚刚制定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看到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他毅然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被留校当助教,并成为设计硬件的主力之一。

  1961年,王选作出了他成年后的第二次抉择:“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这其实是选择了“跨领域”研究。

  24岁的王选很快看到了这次抉择所带来的好处。“我已经搞了3年的计算机,本来,我以为自己是懂计算机的,现在忽然发现,只有了解软件,才能真正懂得计算机,有种‘茅塞顿开’之感。”王选把这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没想到就在这年夏天,饥饿加上连续的劳累,终于把他击倒。辗转几家医院,持续数年,他的病久治不愈。1975年,他38岁了,仍“病休在家”。就在这年,王选作出了他一生中第三次重大抉择。

  这是一件同每个中国人都有关系的事。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已有近千年历史。如今,随着电子、光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结束了由毕昇发端的活字印刷术,采用了“照排技术”。当代印刷技术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比过去一千年里产生过的作用更加显著,我国如果仍停留在铅印阶段,怎能跟上世界的步伐?

  1974年8月,经周总理批准,我国开始了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科研,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

  王选听说“748工程”时,已是1975年,他最感兴趣的“汉字精密照排”,当时国内已有5家在研制,都实力雄厚。“病休”中的王选又能做什么?

  1975年春,他虽然身体还很虚弱,却日复一日地挤公共汽车去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杂志。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他的选择似有凌云气概,可是,这有可能吗?

  由于我国基础工业落后,搞二代机、三代机都有一系列很难过关的尖锐问题。王选其实也是以别无选择的方式向自己的大脑要出路:他开创性地以“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和一系列新算法,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变倍技术,从而使研制“激光精密照排”成为可能。

  王选“第三次抉择”最宝贵的地方,不在于选择了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而是选择了技术上的跨越。

  2、第四次选择:决战市场

  国门刚刚打开,西方人来了。1979年最早到来的就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英国蒙纳公司。不久,日本人、美国人搞的汉字照排系统也接踵而至。

  1984年,中国以更坚决的步伐把改革开放又推进了一大步。松下电器、奔驰汽车、IBM电脑等大量舶来品潮水般涌入中国。美、英、日等国研制的汉字照排系统,也以比从前更进步的技术,形成“联军”似的战斗力,向中国的报社、出版社、印刷厂发起进攻。

  此时,“748工程”10年了。眼下,该是到了与多国公司决战的时日,王选研制组却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转眼间,我国有几十家出版社、报社、印刷厂购进了5种不同品牌的美、英、日照排系统。参加北大“748工程”的协作单位,也有提出撤走协作人员的,王选的硬件组从最初热热闹闹的9人,走得只剩下王选和吕之敏两人……王选对自己的第四次抉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注定了他必将作出又一个重大选择。

  华光,华光,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把自己的产品命名为华光,意为中华之光。

  1985年,随着春节的爆竹燃响,华光系统终于在新华社正常运行。5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此后,华光系统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选心中仍不踏实,他说自己有一种“负债心理”,感觉不到有什么成就。“我经常反问自己,我们到底对国家是有功还是有过?我们得了这么多奖,如果将来市场都被外国产品占领了,那么你的功劳在哪儿呢?国家投资到哪儿去了呢?”

  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勇试华光Ⅲ型机的报纸,完成该系统的总承厂是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经济日报一举成为全国最漂亮、出版速度最快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第二年7月,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的印刷厂。不但厂房面积减少三分之二,耗电量也减少三分之二,成本下降四分之一以上。

  熔化铅字的曙光亮起来了,一场必将引发的我国印刷术第二次革命,很快在中国大地成燎原之势。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印刷业个人最高荣誉奖———毕昇奖,这一崇高奖项差不多就像是为王选而设的,王选获得了这一最高荣誉奖。

  此时,可以松一口气了吗?没有。早在1987年初,王选就已向Ⅳ型机出击了。

  人民日报社引进的两套美国HTS照排系统,到1989年,经该公司长期调试,仍故障频频,效率太低,无法使用,最终成为“死机”。美国HTS系统的价格是当时华光系统的15倍,如此昂贵的设备竟是这样一个结果,谁也没有料到。王选伸出了援助之手,带领若干技术骨干到人民日报社,用北大技术对美国HTS系统进行改造,将“死机”救活。

  美国HTS公司的总裁在离开中国前,向中方表达了他对王选的杰出发明的尊敬,并说:“今后,地球上再没有HTS公司了。”

  1989年,华光Ⅳ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波澜壮阔地前进。这年底,所有来华的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3、第五次选择:让年轻人来干

  1993年春节前夕,王选像往年一样,闭门搞设计。他的一位硕士研究生过完年回来,王选把设计拿给他看。

  “王老师,你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25岁的学生刘志红,看过后对导师说。

  王选愣住了,但不得不承认学生言之在理。自己苦苦钻研了两个星期的设计,就这样被学生一句话否定了。

  这是王选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

  “本来,我以为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可以做到60岁……可是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我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在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岂不是更差!”

  王选作出了自己一生中第五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来干!就在这一年,王选把三位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肖建国(36岁)任彩色系统研究室主任。阳振坤(27岁)任栅格图像研究室主任。汤帜(27岁)任文字处理研究室主任。

  王选作出的人生第五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灿烂的抉择。

  本版文字/综合《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浙江日报》等报道

  集成/张许峰

  追思

  倪光南:“激光照排”成就仅次于“两弹一星”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王选院士正直,有创造性,同时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王选的激光照排在早年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是一位难得的天才。激光照排技术对整个IT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000年由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组织的“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中,“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被评为第二项,仅次于“两弹一星”。

  李国杰:他在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王选院士首先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但同时他在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王选院士是最早把科研技术和产业化结合起来的院士。

  王选院士在从第一线退下来以后,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是仍然坚持写文章、做报告,培养了大批人才,这是他的另一个巨大贡献。

  何祚庥:他也是打假勇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院士中,不只是我何祚庥一个人打假,王选院士也是打假勇士。就在去年,他亲自写信给某家报纸,对该报一篇不实报道提出意见,揭露一起重大的造假诈骗案。

  链接

  “凡人”王选

  没有架子

  北京大学东门对面,方正大厦巍然而立,这里也是方正集团的总部。

  2003年,王选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办公室并未搬出方正集团,助手也未换。

  “他很谦虚,在同学同事面前都没有架子。”他的同事说,王选很少用汽车,甚至在方正集团给他配备了汽车后,他也不在家门口坐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到方正。

  淡泊名利

  2001年,王选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8年,有记者曾询问王选:“如果您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您会接受这笔在知识分子看来乃是天文数字的巨款吗?”王选听了一笑,给记者讲了一个孔子弟子周游列国花重金赎回很多人却坚决不要赏金遭孔子批评的故事之后说:“你问的巨款,如果是我的劳动所得,我会欣然接受,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就在这一年,王选将多年来获得的30万元奖金捐献给北大数学学院,设立了“周培源数学奖学金”,奖学金的名称没有叫“王选”,如同当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没有用“王选”命名一样。

  生活朴素

  王选最爱穿的就是白衬衫和卡其布的裤子,膝盖那里经常磨得发白。王选的助手丛中笑在其所著的传记《王选的世界》回忆,1985年王选家中还只有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他工资很低,没有奖金,却已多次去香港和国外。有一次在香港的商场看见一些人在买高档首饰,他突发奇想:“将来历史会证明,这些买高档物品的人对人类的贡献可能都不如我王选。”他很欣赏北大学生的一种说法:“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不少记者经常目睹王选的朴素。2005年10月,王选在方正大厦接受采访,就穿着一双布鞋。链接

  王选的言与事

  “我的一生有10个梦想”

  “我的一生有10个梦想,5个成为现实,另外5个需要我与年轻人共同实现。”2002年3月王选在接受母校北大500万元的奖励时这样说道。

  他的10个梦想都与自己为之奋斗数十载的事业息息相关。前5个———“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和笔;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已经梦想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后5个———“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进军广电业;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正在努力变为现实。

  “现在我最大的心愿是把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我们正在为此而努力奋斗,方正日文和韩文出版系统已开始进入日本、韩国市场。”

  “要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

  站在北大的领奖台上,面对国家和北大奖励自己的两个500万元,王选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再一次体会到了“品德”的重量:“小学5年级获得的品德优秀生奖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获奖,也是永生难忘的一个奖励,我由此懂得了团队精神和人品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他强调说:“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

  “有些鉴定会就是庆功会”

  王选曾被请进中南海,给国家领导人作报告;出差在外,当地政府或院校都会慕名请他作一场报告。他的报告既富有“煽动性”和幽默感,又注重用实例和事实说话,关键的一点,是敢说实话,说真话。

  谈到科技创新,他比喻:“除了爱人不要变,别的都要变”;谈到鉴定会,他说:“我不愿参加鉴定会,因为有些鉴定会就是庆功会,而我又未必熟悉其涉及的领域,我有点名气,又不太懂得,这就对被鉴定方特别有利。大家说些不丧失原则的话,弄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专家”

  步入晚年的王选已经荣誉等身,并且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令人瞩目的公众人物。但对于这一切,王选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老是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就说明他的科技生涯快结束了,因为在第一线努力工作的人,哪有时间接受采访呢?现在我脱离了科研第一线,为了工作需要,到处作报告,其实就是讲讲过去的经验,卖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有一次在电视上,人家要北京公交劳模李素丽形容一下她自己,李素丽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轮到我,我也有一句话形容自己:‘我是一个曾经做出过贡献,今天高峰已过,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专家。’”

■相关链接  
  • 南京学者发现“四不像”化石 有望改写传统理论
  • 高校众多学子开学忙补考 原因多样态度让人忧
  • 部分小学困难班方案出台 学校、家长反应不一
  • 高考综合二次考将进行 第一次考试通过率超90%
  • 四所"假民办"被清理 调整后学校招生政策尚未定
  • 卸任后南大当教授 钱志新博士生弟子已有10多个
  • 学校拿不出受捐助名单 两级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
  • “艺考热”催生新行当 地下美术班半年能赚30万
  • 山东大学10名学生赴台湾成功大学交流学习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