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考研”就能获得创新能力?
今天一早许多报纸都刊登10月22日上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中国56所高校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05年年会上,作为这个联席会的秘书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发言时表示,从长远看,我国现行的类似高考一样的考研制度应取消。
许智宏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生质量和自身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外优秀大学相比,整个群体仍然存在差距。在教学中他发现,一些在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实践中并没有体现出很强的能力。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仍采用传统的考试制度,未必能挑选到具有创造性思想的优秀学生。
许智宏认为,借鉴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通过面试方式,由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考评,最后决定是否录取,是研究生招生改革的一个方向,这将有助于高校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北大,去年研究生招生改革已有此动向,一些学院中,几位在入学考试中成绩第一名的学生最后未被录取。
许智宏的这个讲话确实说道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上的弊端,这既然和高考是一个类似的制度,就中国目前的状况依我看来也无法取消,因为社会诚信度以及公众对综合评价的公正性认、社会监督机制三个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是无法取消“考研”的。就现在的“考研”中,有许多学生有的总分没能过线,或者总分过线,具体的专业分数过低,但通过私人渠道,说通导师,通过各种变通也能录取,其中自费生就是为这些考生敞开大门。北京大学在研究生录取的问题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即便你的考分是第一名,也有可能不录取。导师对考生的舍取有很大的决定权。然而我们比较这两种情况,很难评价它的社会诚信度、综合评价的公正性认、社会监督机制。其中包括北大不录取第一名考生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立即取消“考研”也未必就能获得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考试是很难体现出来的,特别一些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社会工作实践的学生。从大学到硕士生、博士生,然后进博士后流动站,几乎都是在学校,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难免在知识结构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即便是博士,也会体现知识面的不全;虽能写论文,做一些课题,在很多情况是需要在导师指导下才能进行,这就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原因。许智宏想说的原因是考试考不出能力,这需要专家面试综合评价,因此未必能挑选到具有创造性思想的优秀学生。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捆绕着研究生招生的制度改革。取消这种考试制度现在确实不是办法,办法在于研究生的招生制度本身各院校在录取时是不是有社会公信力,包括北大不录取第一名学生和一些学校录取不过线的学生都会受到社会公信的质疑。由于透明度不高,又缺少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就取消研究生的考试是行不通的。我以为研究生的考试内容可以有所改变,科目和试题可以都可以做一些调整,但是实行这个制度的公正与公信度必须提高,透明度增加,社会监督程度提高,这也有利于把一些有能力的学生招收到学校攻读研究生。此外研究生招生制度也可以做一些改变,就是对有社会工作实践,特别是有研究成果的学生实行必要的加分,这样就会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增加被录取的机会,既便这样做,也是需要有社会公信和整个社会监督,实际上也是涉及到整个制度的建设。
研究生考试制度是不是能如同许智宏所说的那样被取消,这将取决于整个社会制度的建设,随着制度建设的完善,社会诚信度以及公众对综合评价的公正性认、社会监督机制不断提高,逐步取消这个制度是有可能的,但是现在还是为时过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