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连自己选拔自己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都缺乏,那是大学的悲哀
受访人:
蔡达峰教授 复旦大学副校长
印杰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选拔最适合的学生
《瞭望东方周刊》:高校自主选拔学生,最看重的是什么,在“自主选报录取”中如何体现?
蔡达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和造就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为己任。选拔录取具有潜质的未来人才是完成这一任务、实现崇高目标的条件和基础。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根据自己的使命来自主选拔录取学生,并且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富有特点的选拔录取方法。
在人才培养教育观念,我们的思考更多是与素质教育有关。人是教育的主体,全面发展是人本质的需求,人潜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应试教育缺少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学生难以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诸如人的一生为什么、学知识为什么、在单位如何发挥作用、理解人生等等问题都是没有启迪或者很少思考。
我们整个选拔录取考试,都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体现了对复旦的感情。为自己的选择表态,这也是公民的权利。参加选拔的过程,包括申请材料的准备过程,都是一个思考和判断的过程,是学习做决定的过程,对考生很重要,很真实。
印杰:在整个“自主选拔录取”考试中,我们一直把学生自己适合发展的方向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未来继续培养的学生。我们曾经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的教授,他们告诉我们,面试是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水平的,极可能招收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学生材料的审核上,我们特别重视挑选适合学校的学生,十分注重发现学生的特点,判断他的发展方向。
当然基础知识也十分重要,我们对分数也是十分看重的,因为这代表他中学阶段的整个水平。各个中学的考试都是自主出题,此外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成绩也没有可比性,为此,我们还专门制定了一个坐标,纵坐标是中学实力情况,横坐标是学生成绩在该校的排名,力求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做到公平,形成最终对学业的一个评价。
我们看重学业,但不惟学业论,其他几项材料也同样十分重要,如参加冬令营的成绩,能反映学生深度思维能力,具有选拔功能,还有各类竞赛的情况,当然如果明年再举行,我们可能是其他参考标准。有一个同学,他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成绩在1600名之外,但是他对机器人十分感兴趣,并自己动手制作机器人,我们就十分感兴趣,是适合我们学校继续培养的人才。
我们不仅重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还十分重视人文精神。所有专家面试组都有人文的教授。在选拔的时候,我们十分看重学生的独立性、社会责任感、独立判断能力等等。我们的第一道题目是“为什么报考交大”,通过回答,自己做决定,了解学生的想法。培养人文情怀,对未来越来越显得有价值和重要。
“珍惜选拔权”
《瞭望东方周刊》:此次试行的“自主选拔录取”,与过去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区别,最大的莫过于大学在招收学生中起到主体作用,在制订方案方面有何考虑?大学录取对中学有非常强的引导作用,通过招考方案想传递些什么信息去引导基础教育?
蔡达峰:大学的社会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的选拔对基础教育必然有引导作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一个是全面性,另一个是促进人的本质发展,不以考试成绩为目标。因此无论是对学生报名申请的要求,还是报名资格测试的命题指导原则;无论是面试的考评标准,还是最后的录取标准,我们都力求做到“两体现”:体现复旦的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选拔的过程和结构,将这些理念和要求传播给社会,影响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导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