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人在外创业不容易,在外办学更不容易,在北京办大学尤为不易。
吉利集团创办的北京吉利大学,是北京市政府近年来批准的第一所以“大学”命名的民办高校,现已跻身中国十佳民办高校之列。
坐车去吉利大学的路上,司机说很多北京人都熟悉这样一句话:吉利造汽车,把中国的汽车市场搞乱了;吉利办教育,把北京的教育格局打破了。司机的说法代表了部分北京人的说法,褒中有贬,贬中含褒。
“李书福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了汽车,二是办了大学。吉利大学称得上是民办大学的典范,产学结合的样板。”在吉利大学考察时,市委书记蔡奇这样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鸿铭说:“吉利大学办学过程令人敬佩,办学规模令人震惊,办学前景令人鼓舞。”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则这样认为:“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吉利集团斥巨资在北京兴办大学,非常有远见。相信吉利大学一定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独特的贡献!”
吉利作为轿车降价的始作俑者,掀起了中国轿车猛烈的降价飓风,确实把汽车市场“搞乱”了,却使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家庭提前圆了轿车梦。吉利集团虽然不是第一个兴建民办大学的企业,但却创办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在中国教育界足以引发地震。
一破一立:破“人才瓶颈”,立足自办大学,既为企业蓄才也为社会送才
“人才瓶颈”已成为制约中国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共性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 快速成长的吉利集团也不例外。
为突破“人才瓶颈”,吉利竭尽全力招聘人才,从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名牌大学招聘了不少大学生。当吉利为自己“聚才”成功而暗喜的时候,大学生与企业的矛盾已经凸现了出来,当年所引进的大学生大部分出走。吉利把其中原因归结为“教育价值文化与企业用人文化”的冲突。
其原因在于:十余年寒窗苦读,换回一种“干部身份”。这是一种社会待遇,一种可以享用终身、走遍五湖四海的社会等级、身份标签。而民营企业则不能提供“干部身份”。这正是高校感叹学生“就业难”、民企感叹“人才缺”的根本原因。
人才引进的屡屡失利,让吉利集团的决策者陷入沉思。他们调查了世界上近百家长盛不衰的公司,发现这些公司无一例外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院校和分校。随后,吉利组成“教育考察团”前往美国哈佛、斯坦福等名校考察。“解决企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的‘人才瓶颈’,必须自己办学。”这是调查考察后的结论。
1998年8月,吉利集团创办了他们的第一所民办高校——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
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吉利集团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感觉到民办教育的春天真正来临,决定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在北京教育部门领导的盛邀下,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副总裁罗晓明一起来到北京。1999年11月,一份创办北京吉利大学的协议正式签订,选址北京昌平区马池口镇。短短10个月后,一座现代化的吉利大学城拔地而起。2004年秋,在校生已突破2万人。
两年内办出一所可以独立颁发文凭和社会信任的万人大学,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尚无先例!
二破二立:破“教育禁锢”,立足自编教材,既重知识能力更重“人格本位”
大学自编专业课程教材,这很普遍。但基础课程教材由学校自己编,却很少见!
吉利大学教材建设办公室主任苏保群告诉记者:“现在单纯依靠国家指定的统一教材,已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我们开始自编教材,叫‘4+X’模式教材。”
据介绍,这“4”指中文、英语、计算机和人格本位,“X”指一门专业课。与传统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吉利的教材更加注重实用性。比如中文,非常注重应用文的写作;比如英文,特别强调基本的会话。
吉利大学设定了这样的办学理念: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
站在企业办教育的立场,吉利大学认为,企业最缺的是技术型人才,而非理论型人才。中国生产的产品之所以落后于德国和日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技工的整体素质不如德日。技工类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企业办教育的最大特点应该是注重实践操作。
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吉利大学认为,人格教育最为重要。当今的中国教育,尽管提倡素质教育,但从实质上讲,还是一种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过渡。执行校长罗晓明于1999年第一个提出了“人格本位”的教育思想,并多次应邀在全国性大型研讨会上作报告,得到了教育界众多专家的肯定。2004年,罗晓明被授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奖”。
在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新生们都会听到这样的激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是一流大学的学生创造了日本的本田,而是当时四五流大学的学生创造了今天一流的本田。”吉利大学要求,学生从迈进该校门槛的那一天起,就要有自信心。
三破三立:破“官方学位”,立足自定学位,既有“吉利硕士”也有“吉利博士”
颁发自己学校承认的“吉利学位”,这恐怕又要破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先例。
“我们不但要由吉利大学自己颁发学士学位,而且还要颁发吉利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李书福最近向前去吉利大学考察的台州市主要领导谈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作为中国股份制发源地的台州,大多数企业家都是农民出身,搓掉手上的泥巴办起了厂,自己没有文凭、学位和学历,但都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学历、高学位”的人却缺乏创造性。以至于包括李书福在内的很多企业家对待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文凭、学历、学位的心理颇为微妙。
“破‘官方学位’,不是说不承认官方的学位。我们尊重官方学位。”吉利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艳说。最近,吉利大学正在向北京市政府申报“专升本”计划,也足以说明他们对“官方学位”还是很在乎的。同时她又认为:“现在的大学在高等教育证书方面具有垄断权。既然国家放开了高等教育领域,也应该允许在颁发高等教育证书方面放开。”
中科院院士闻邦椿被吉利办学的热情所感召,欣然应邀担任这所特殊高校的校长。他认为,一个学位代表着一段在大学成功就读的时间;等级标志着学生的相应成功程度,大学的名字记载着学位的质量。然而,随着从强调教育过程到强调教育效果的转变,学位本身的意义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希望证明每个学生的能力。
当然,吉利大学对证书大胆改革的“底气”来自于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这所大学的600多名专职教职工中,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副教授300余人,他们大部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吉利大学还聘请了世界上一些知名教授为客座教授。
目前,凡是吉利学校的毕业生,都有两本证,一是国家认可的毕业证,一是吉利学校自发的证书。吉利学校毕业证书是学生进入吉利企业的“绿卡”。
四破四立:破“就业观念”,立足自主消化,既要学会择业更要学会就业
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吉利大学就培养这样的人才。
北京申奥成功后,吉利集团领导班子诞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申奥成功了,武术有可能进入奥运会,吉利大学何不建一个武术馆供国家使用?
2002年12月,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全国第一个专业性武术学院获得有关部门批准成立,随后开始招生。吉利大学准备还筹资2亿元,建一个国际标准的武术馆,供奥运会比赛使用。
“面向市场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这是民办高校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吉利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徐志国说,“我们在办学模式上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订单教育。”
吉利大学制订的人才规划操作性很强。比如一流人才的硬标准是:会外语,懂电脑,会开车;软标准是:有交往、表达、办实事的能力,肯吃苦、讲诚信、有毅力。这些标准都可以量化,比如讲诚信,主要是无违规记录,考试不作弊。
就业是为了生存,择业是为了发展。所以,他们一再提倡:先学会就业,这是生存之需;再学会择业,这是发展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