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考研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虚火”上身的研究生教育 隐患多多
来源:光明网     2006-4-13 11:38:00
 
    中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其中硕士研究生扩招增幅在最近3年高达35%。到2001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校生1214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9万人,博士研究生7.7万人。2002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达49万人,这个数字到2005年已经突破100万。

  研究生教育这块蛋糕正越做越大。据说,以现在的研究生扩招速度,中国还是跟不上先进国家和自身建设的步伐,为此,我们的研究生规模还将一年年的扩大。教育专家们利用各种理论分析和数据对比写成论文来为国家的教育政策进行解释,宏观上看来,确实是蛮有道理的,可一到实际中,很多问题我们还是不能理解。

  为什么研究生越来越多,而做研究的人却越来越少?我在大学已经呆了7年了,7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却也让我见证了很多事情。刚进大学的时候,研究生是一个让我们钦佩不已的群体,平时在校园中鲜见他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总是蛰伏在图书馆或是实验室里,靠着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延续着大学的传统。到我成为研究生的时候,感觉便完全不同了,只觉得整个校园走动的都是研究生,他们正忙着除了做学问以外的各种事情:“寄托”、兼职、谈恋爱、炮制论文……。高等教育不是职业教育,除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外,学术和思想创新才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如果我们研究生都不做学问了,中国大学的传统将靠谁来传承呢?

  为什么研究生越来越多,而研究生的质量却越来越差?按正常的思路,研究生应当从大学生中的精英产生,可是到了现在,考研究生倒变成了大学生们一条无奈的选择。如今考研者有两大特色:其一、考研者中找工作困难或找不到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读研究生已经不是一种完全宽松的自我选择,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条应届生们必备的退路。如果要说某人是为了献身学术事业而选择了考研,以流行的观点看来,这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其二、跨专业考研成为一股风气。要说跨专业考生如果真正是找到了自己兴趣,那倒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可实际上,如此多的跨专业考生,选择专业往往只是出于很简单的考虑,什么专业最热?什么专业最容易考上?于是造成了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如今的考研几乎已不存在绝对的冷门和热门,金融、法律、电子等传统热门自不待说,即使诸如历史、哲学、社会学之类的专业也是门庭若市。这些跨专业的人考上研究生以后,其专业方面的缺陷表露无疑,加上他们读研的目的也很明确,无非是拿个更高的文凭,以便于找工作,所以,研究生的三年根本便没有看过几本专业书。于是乎,作为一个政治学硕士不懂马克斯·韦伯,历史学的硕士不晓汤因比之类的丑事可谓比比皆是。如此多专业不专的研究生出现在社会上,真不知是福耶?抑或是祸?

  为什么研究生越来越多,而找工作却越来越不如本科生?既然本科生就业压力太大,找不到好的工作,自然就希望通过读研究生来使自己处在一个高起点的竞争平台上。可事实上,在很多用人单位,在制定薪资标准时并不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是有差别,也仅是体现在几百元的底薪差距上。除了少数职位以外,大多数职位,他们更倾向于要本科生,这已经成为一个默认的准则。大部分的研究生都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希望趁着研究生课程不太紧张,可以出学校进行一些实践的工作,学到一些经验,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另一方面,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毕竟是做学问,搞研究,书要读,试验也必须做。很多研究生都不太会处理这层关系,往往都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结果搞得不文不武,工作搞不定,学问又做不成。在这场就业的大战中,由于整体的质量和水平并不比本科生高,研究生并不能因为自己的学历而获得更多的优势,三年读研他们还是不能够找到自己一个满意的归宿。三年前,他们在迷惘中考研,三年后他们又在迷惘中读完了研,真不知这样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此类的不解还有很多,诸如为什么研究生越来越多,而导师却越来越不导学生?为什么研究生越来越多,而论文却越写越少?等等。经济学中有“泡沫”一词,用来形容一种虚假的繁荣,在这种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太多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促发经济的崩溃。我想,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还是如此这般下去,不去理会其背后的问题,待这股“虚火”上升到沉疴难治的地步,岂不要遗祸无穷?

■相关链接  
  • 对于准MBA们,英语不难!
  • MBA联考逻辑试题命题思想及应考对策
  • MBA语文考试应考策略
  • 商学院课堂:美国企业何以取得成功
  • 商学院课堂:家乐福中国本土化路线一锅端
  • 专家解读:在职研究生报考政策
  • 当今EMBA的投资与收益实录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教育特色
  • http:昂贵学费换来怎样的“盛宴”?-解密中国EMBA教育//www.910910.com/news/kaoyan/2006/4/content_39944.shtml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