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又迎来找工作的高峰期。
招聘会上,汹涌的人潮一年比一年波澜壮阔、触目惊心。据报载,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495万,比去年增加了82万人。急于求职的大学生好似嗷嗷待哺的婴孩,却难以找到一块美味的蛋糕。
求职难,行路难,是什么构成了重重困境?一次次铩羽而归,“我欲将心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经历,能否动摇你的信念:只要坚持,前方就有属于你的春暖花开?
大学生求职之困境篇
一个女研究生和她的求职日记
找工作的时候,性别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北京为例,一句顺口溜已流传多年,“京男京女,外男外女”,其他均有可能通过奋斗改变,性别却是我们不能选择的。
就读于济南一所高校的女研究生王莉(化名)就对就业时“性别歧视”颇有微词,去年年底至今六个多月过去了,她的工作依然没有着落。3月23日,王莉通过济南时报最先发布了自己的求职日记,以下是其日记节选:
2006年10月5日无法逃避
三年前,为了逃避沉重的就业压力,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考研大军。研究生入学报到那天,大家哑然失笑——自己所在的专业一共25人,19人是女生。一问姊妹们,想法大同小异——本科女生找工作太难,读研后可能好一些。
三年瞬息而过,当我们即将以女研究生的身份毕业时,却发现情况远没当初预想的那样乐观。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招聘会陆续在济南召开,然而较之三年前,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而且“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2006年11月19日招聘会上的争吵
“你没看见‘仅限男生’吗?”在一处事业单位的招聘摊位前,我抱着一丝侥幸心理递上一份个人简历,但被招聘人员挡了回来。
“不就是做文字工作吗?我们女生哪一点比男生差?”我冲着招聘人员大喊。“这是单位领导规定的,我们也做不了主。你的条件完全符合要求,我们也十分需要人手,但我们单位领导要求只进男生。”对方不耐烦地说。
我真想冲上前去,把他们的招聘摊位掀翻。可是,那又有什么用呢?
2007年3月1日用人单位“成本计算”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女博士=男硕士,女硕士=男本科……如此算来,我=男本科,但面对“仅限男生”的招聘简章,我却感到还不如一个男本科。
女学生工作不久,便会面临婚育等系列问题,用人单位需要为此增加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从长远来看,女性雇员要比男性雇员提前五年退休,而女性的预期寿命一般比男性长,雇佣女性员工意味着额外福利成本支出增多。还有,女职工不能值通宵夜班,出差不方便等,也成了很多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理由。
2007年3月10日转战南北
3月初,我开始转战全国的招聘会。在上海,我看到了复旦、同济、华东师大等学校硕士、博士的若干简历;在南京,我看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的硕士、博士的若干简历;在北京,我看到北大、清华、南开、北师大等学校硕士、博士的若干简历……
当看到这些名牌学校学生的简历时,我深感自己手里的那份简历微不足道。我的简历只有几张纸,可凝结的是我寒窗苦读19年的汗水。但用人单位不看你的汗水,依旧会像甩垃圾一样甩出你的简历。我所投出的数十份简历,如同水滴滴在大海里,杳无音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