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今天的节目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男生1:我梦想能留在北京,北京是我的一个小梦。
男生2:反正前几年你都得熬一下,除非你要进一个大企业,起点和平台都比别人高,否则的话你就需要熬。
何斌:问题你是进大企业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啊。
男生2:那肯定了。但是那不一样,反正等你们开始做了,小企业和大企业差别太大了。
何斌:大企业人肯定多,高手也多,不见得就是你走运啊。
男生2:高手越多你就会成为高手,他会带着你,熏陶你,人越多,企业的文化就越成熟,对你就越有利。
从刚才这几个人的谈话中,您能听出来他们都是来北京求职的,没错,这几个年轻人都是到北京来找工作的大学生,他们住的这个地方是北京市朝阳区双井桥附近的一间公寓,这些大学生们都把它称为求职客栈,这主要是因为在这里住的,绝大多数都是来北京找工作的各地高校的学生。在北京找工作,这些大学生们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体验到了求职的艰辛和困惑,那么,他们的求职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为讲述其中几名大学生的求职故事。
男生:武大排名前十啊,全国。
何斌:是,前十,问题是我排不了全国前十。
刘玉斌:算是名牌大学出来的。
何斌:还不是一样,找工作还是一样,找了一个月。
男生:那还是要看机会的。
即将毕业于武汉大学的何斌学的是涉外事务管理专业,由于学校的知名度比较高,而且
所学专业也不错,一个月前,刚到北京的他可以说踌躇满志。
何斌:感觉首都机会大一点,就是感觉就是说大城市就业机会可能大一点,虽然说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有,但是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吧。大学生刚毕业的,少的不说四五千,找个两三千的就差不多,一开始理想的工作就是坐办公室,反正没有想过太苦的工作。
一个月来,何斌先后参加了十几家公司的面试,但由于专业和薪水的问题,直到现在,他也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今天,何斌又将参加三场面试,第一场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半,地点在北四环。由于求职客栈在东三环,为了能够准时到达面试地点,早上六点左右,何斌就开始做准备了。
何斌:一开始写简历的时候,一开始写的是三千左右,结果投了几天,没什么反应,开始降,两千五左右,又过了几天,又降,两千左右,到最后降到一千五左右。
第一次面试出来,何斌说:待遇有点低。
记者:他给你多少钱?
何斌:1200元。
记者:那如果他要你的话,你去吗?
何斌:我也要考虑一下。
记者:那跟你刚才期望的薪水有点差距?
何斌:是,差距是有,但是这怎么说呢,只能说,看看别人怎么说了,你现在不能挑公司了,感觉就是,不能再挑了。
记者:为什么?
何斌:越挑越没有,越挑越没有。
二次面试出来。
记者:怎么样?
何斌:我觉得肯定不行,这东西我不是很了解。
记者:是你不符合他的要求,还是他不符合你的要求?
何斌:我不符合他的吧。
由于学的是涉外管理,又没有工作经验,何斌很难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一个月来,他何斌收到的面试通知基本上都是销售方面的工作,今天的三场面试也无一例外。
何斌的第三次面试。
何斌:试用期800。
记者:800。你觉得你能接受吗?
何斌:如果他要录用我,我会接受,虽然说这个不是光看待遇了现在,就感觉有没有发展前途了。
记者:那你有没有算800块钱,你在北京生活的话够吗?
何斌:如果光靠这800肯定不够,还有提成,提成蛮多。
记者:那离你期望的薪水差得很远了?
何斌:差得很远,那肯定致富靠双手,能力靠提成,有业绩就可以了。慢慢来,主要是慢慢来。
早上六点半出门,晚上八点才回到求职客栈,这就是何斌一天的面试生活,我们的记者告诉我,在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八点这十三个半小时里,三场面试的时间加起来其实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其余绝大部分的时间,何斌都花在了等车,坐车以及等待面试上。这样的过程确实是很难熬的,不过何斌倒没觉得这种四处奔波,走马灯似的面试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关键是一次次失望的结果让他压力很大,他跟我们的记者说,看来身体上的劳累和心理上的压力,是他们这些刚刚踏上求职之路的大学生们都必须要面对和承担的。
2007年4月21号,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将有一个大型的人才招聘会,得知这一消息,
何斌打算和室友一起去看一看。
何斌:国展?国展坐几路?
芦鸣:我那天坐几路好像路过那个国展。
芦鸣,2005年毕业于山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曾经在江苏徐州工作过一年,几天前才来到北京。
除了何斌和芦鸣,求职客栈女生宿舍里的申秋菊也准备参加这场大型的人才招聘会。申秋菊是阜阳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也是刚刚来到北京。
申秋菊:我觉得找工作应该不是很困难的。没有他们说的压力太大的,什么几个月找不到工作,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好象,我还是比较自信的。
申秋菊:我问一下,我今年毕业,07年毕业,是本科学历,学的是工商管理,我想应聘你们的销售代表。
招聘人员:有简历吗?
申秋菊:简历?来的太匆忙了,刚到北京,然后就来参加这个,还没做,可以填一下这边的简历吗?
招聘人员:我们不用应届生。
申秋菊:不用应届生?我觉得我能力挺强的。
虽然何斌来到北京已经一个月了,但这还是他第一次参加大型的人才招聘会,而芦鸣和申秋菊则是找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大型的人才招聘会,其中的一些经历,多少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
申秋菊:就是在国展中心招聘会,他说要什么重点大学,问我是哪个学校,我说我是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的,然后他就说,哎呀,我们要的是重点大学的,或者是说211重点工程的什么的。然后这一点比较意外,我当时我就说原来你们是重学历,或者是看能力的,不是很现实的,那一种不看能力的,我说。我当时我就讲,原来你们招员工好像不是看能力的,然后他们就头低下来笑一下,就好象觉得我这种人对社会经验好像不是很多,就社会了解的也不是很多,他们有一种不以为然的那种感觉。
卢鸣:跟我想象的还是有差距的。本来我想的话,来到北京感觉是,给我的感觉,别人都说,朋友了什么都说在北京找一份销售的工作很容易的,但是在我现在看来呢,找一份好的销售工作也不是很容易。
何斌:还以前在学校里就听说过,也看过一些资料,感觉应该是这样,谁知道事实真是这样。
记者:什么样?
何斌:找不到对口的专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很难。
满怀信心踏上求职之路,却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徘徊于求职的十字路口,他们的内心充满苦闷与迷茫,并不平坦的求职之路,他们将如何继续前行?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们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