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求职就业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求职人生地不熟 教你防骗局
来源:广州日报      2007-3-12 11:57:00
 
      在广东节后的求职大潮中,珠三角地区无疑是其中的热点区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是珠三角地区招聘的一大特色。而对于大量的农民工求职者来说,初来城市,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谨防上当受骗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本版特别推出了“珠三角地区求职防骗”专题,为广大求职者提个醒。

  本版撰文:

  记者李琼、实习生羊帆

  传销骗局:传销骗局的行骗者往往是求职者的同学或朋友,为了发展“下线”,采用高薪的“诱饵”吸引求职者前来;

  招聘“男女公关”骗局:到处张贴小广告“高薪招聘酒店男女公关”,只有联系的手机、小灵通,没有固定电话,没有固定的联系地址,面试见不到人,就要往指定银行账号里汇入服装费、介绍费等;

  许诺“能找工作”骗局:在人才市场附近与求职者搭讪,以帮助其找工作为名骗钱。行骗者经过察言观色,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许以“押运员”或者“保安”等要求低、待遇较高的工作,骗取介绍费后不见踪影。有的会把你带到一些骗子公司,敷衍地问两个问题,然后就会说有份工作需要你,但要交服装费、体检费等等,到手后,公司就会一夜之间不见踪影;

  出国劳务中介骗局:非法劳务机构借介绍出国劳务的名义进行欺骗,求职者在交了大笔的费用之后,或者根本出不了国,或者出国之后无工作可做,或者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沦为偷渡客。

  骗招一:冒充职介人员骗取信任

  小马从外地到东莞找工作,由于条件不合适,在东莞的劳务市场里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正以为找工无望时,突然一个人在劳务市场的门口前拽住他,称自己是劳务市场的工作人员,并拿出自己的工作证表明身份,之后告诉小马,能够帮他找到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同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以及雇主的号码留给了他。小马信以为真,拿出50元酬谢。结果雇主家电话打不通,打介绍人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小马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点评:小马上当受骗有两个原因,一是骗子冒充劳务市场工作人员,并拿出工作证;其次是临走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下,让小马打消了受骗的顾虑;三是小马的自我保护意识差,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支招:勿信街边招聘

  所谓的“劳务市场工作人员”,往往利用“高待遇”吸引外地求职者,骗取介绍费,然后消失。遇到这种人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提出“到大厅内办手续”等要求,骗子在这类问题前就会暴露身份。此外,不要跟陌生人随意交谈,更不能相信他能给你工作,时刻提防上当。最后,应选择到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求职,勿信“野鸡”求职市场。

  骗招二:“试用不合格”拒付工资

  春节前,东莞某酒店招用了近10名青年农民工。老板当初许诺:试用期内做得好就签合同。为保住“饭碗”,大家在岗位上加班加点,处处谨小慎微。可到了大年初八,却被酒店老板以“试用不合格”为由全部辞退,工资、加班费全无。由于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约束,这些农民工只有“哑巴吃黄连”,敢怒不敢言。

  点评:一些用工者以“试用合格后才签合同”为“挡箭牌”,为所欲为。农民工对试用期的法律规定不了解,是造成本次事件的原因。在强势的老板面前缺乏法律保护意识,也是他们受骗上当的重要原因。

  支招:先签合同再试用

  我国《劳动法》规定,在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之后,双方才可以约定试用期,而不是在试用期满后再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没有正式合同便没有试用期,更不存在所谓的“试用合同”。

  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农民工劳动法律知识匮乏的弱点,以试用期为由,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以达到随时解聘和在发生劳动争议时使农民工“空口无凭”的目的。因此农民工在老板提出试用期时,应要求签订书面合同,不能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

  骗招三:交了钱被“卖猪仔”

  裴某来自安徽,春节过后就到佛山打工。某天,他在一家职业介绍所看到“押运工,月薪1500元加奖金”的信息后,当场交纳了300元“信息服务费”和50元“工作押金”。按照这个职介所提供的地址,裴某当天找到“工作单位”,结果“单位”又要求裴某先到当地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办理“押运员上岗证”。斐某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根本不存在这种上岗证。

  点评:对用工信息的不了解,对职业中介缺乏警惕性以及缺乏相关法律常识是造成裴某误入陷阱的原因。而有关管理机构没有及时消除用工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原因之一。

  支招:查看职介资格证

  首先,对职业中介机构,要时刻保持警惕,要到正规中介机构求职,正规中介机构通常有完善的求职程序,以及相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求职者在求职时,应要求相关单位提供这类证件。

  其次,不要轻信一些所谓的“工作轻松,同时拥有高工资、高福利”的招聘信息,天上不会突然掉下一个大“馅饼”。不要因为求职心切,误入陷阱。

■相关链接  
  • 求职日趋理性 名校生到中西部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 “求职信”新变种携CIH向外大量传播
  • 求职热点关注:2007年部分紧缺岗位预测
  • 春季招聘大幕拉开 应届生求职早行动
  • 毕业求职有冲突 我省高校盛行“枪手”广告
  • 想要工作先交费?! 找工作求职务必躲开5种圈套
  • 女性求职遭遇婚育坎 未婚未育成求职最大门槛
  • 国际教育展结束上海站专家表示:留学专业应趋向多元化
  • 留学须知:美国教育体系及教育对外交流情况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