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地大小招聘会的纷纷举行,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进入高潮。据统计,2007年,广西区内高校计划毕业生数为11.8万人,比2006年增加3万人,增长34.68%。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495万人,比去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20%。就业压力促使应届毕业生纷纷走出校门,参加校内外各种招聘会,寻觅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记者采访了参加今年在南宁、桂林两地招聘会的部分桂林高校的毕业生,感受到这场对他们来说充满困惑与希望并存的求职之旅。
招聘会如火如荼,找工作转战南北
据了解,2月3日,由桂林开往南宁的火车上坐满了广西师大、桂电、桂工等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怀揣着简历,背负着希望,赴南宁参加2月3日至4日在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举行的广西春季大型人才交流会。
招聘会上可谓人山人海。据统计,2月3日当天,广西大学会场求职人数近6万人,一学生感慨道:“世界上最热闹的市场就是中国的人才市场!” 据了解,本次“双选会”有821家单位报名参加,提供17552个就业岗位。但对于庞大的就业人群,仍然是“僧多粥少”。
来自桂林工学院的小黄告诉记者,在学校时她已经参加过几次面试,但都没有成功,到南宁她也没抱多大希望。话虽如此,她仍拿着好几份简历在一家家单位前排队,努力寻找着机会。西大的小炎倒是已经找到了有意向接收她的单位,但她还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招聘会上当场签约的不多,大部分单位都要求回去等通知。家住桂林的小陈于年初五接到了南宁某单位的电话,于是又风尘仆仆地赶往南宁面试,他告诉记者,现在仍未确定是否能签约。而广西师大的小庞,于不同的时间接到了几家单位的电话,跑了四五次南宁,才终于把工作搞定。
3月2日桂林市举行了“第45届人才双选会”,想留桂林或者回桂林的毕业生纷纷参加,其中便有许多从南宁转战回来的。3月份广东的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双选会也相继召开,有志于去广东发展的同学纷纷打点行囊,南下求职了。
多一手准备,是否就多一条路走?
小韦今年刚考完研,成绩还没出来,她就在积极地寻找工作了。“做好两手准备嘛,”她说,“能考上就继续读,万一没考上,也不至于太被动。”小卢则告诉记者,她一边找工作,一边关注着广西今年的公务员招考,她想考崇左市的公务员,回家乡工作。像小韦、小卢这样两手准备的同学不是少数。还有一些同学在大学里就修了第二学位,或者考了秘书资格证、营销员资格证等各种资格证书,如果不能从事本专业工作,还可以找与证书相关的工作。多一手准备,多一条路走。
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就采取了所谓的“宽口径”培养方式,想让学生有选择更多职业的机会。但记者在双选会上看到,一些专业的同学却遭遇了尴尬。某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去应聘中学语文教师一职,尽管申明基础课程与师范专业的学生相同,并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参加了教育实习,但多数学校仍不予接收,理由是师范专业的应聘者都有一大堆。有些专业如社会学、哲学、化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也遭遇了求职的尴尬。“我都不知道自己专业的工作是什么。”西大哲学专业的小杨无奈地说。
也有成功的例子,去年毕业的、社会学专业02级的小闫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他说:“专业因素是有一些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同学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各方面能力的锻炼。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用人单位还是很喜欢的。”广西教苑图书公司的招聘人员也告诉记者,重要的是能力,专业还是其次。这样说来,多一手准备,就是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能力,这样才有路可走。
找准定位,知己知彼,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你觉得我适合做什么?”在一家用人单位,记者看到一名毕业生这样问招聘人员。招聘人员苦笑:“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我还能怎么说?”该单位招聘的职位有文员、营销员、技术员、客服人员等,那位同学却不知道该应聘哪一个。还有些同学能力不错,但找了一个又一个,都觉得不合适,最后错过了不少好单位。迷茫,是许多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的通病,这其中也包括一些考研、考公务员的同学。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专家指出,很多毕业生求职难,主要是对自己、对工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也缺乏对工作、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识。毕业生应该分析总体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找准定位,放平心态,方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外,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方面,毕业生也可有多种选择,其中一个重要方向便是下基层,到中心城市以外的地方工作。据了解,目前广西各地的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高校毕业生。相对于南宁、桂林、柳州这些中心城市以外的许多地区而言,大学生是很“紧俏”的,这些地区其实是大学生最有潜力的就业方向。
2007年的春天,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奔走于求职途中。尽管路上有许多困惑和迷茫,但依然拥有希望。通过政府、学校、毕业生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相信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记者 阳紫屏 通讯员 陈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