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大学生就业“低薪时代”:寓言还是咒语
|
来源:《东方早报》 2006-2-14 11:29:00 |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平均月收入比两年前多37元。尽管千元以下的薪资概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低薪时代”已经事实地风起云涌。之前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应届毕业生的月薪在1580元左右,较之2004年下降16%。有专家预测,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2006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还将比2005年降低22%左右。
“低薪时代”,这个在全中国劳动者还未曾享用过“高薪时代”大餐的前提下就飞速到来的名词,是怎样的一个寓言或者一个咒语?
一个就业结构和就业理性暧昧登场下的寓言。我们现在无法回避的是:整个就业领域薪资低廉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结构性事实了,低薪已经成了最爽快的杀手锏:企业将大学生视作廉价劳动力,利用阶段性供需不平衡的时间差去人为压价,这则寓言的结果就是:人力资源的极端浪费很可能使大学教育苦心经营起来的良好局面有朝一日面临崩盘的危险。某种程度上,大学毕业生身价贬值也是迷恋城市的惯性就业观造成的。在缺乏就业理性的时候,城市就业日益相对过剩,招工企业自然也乐得压价。
一个利润“水涨”薪酬却不“船高”的翻版咒语。“低薪时代”使得教育投资找不到回报的平衡点,现在一个家庭要投入15万元左右培养一个大学生,却低薪或超低薪就业着,民众必然会对教育的价值产生质疑,归根到底,自主创新能力怕是很难有全民的“物质保底”了。(江苏省南通市邓海建)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