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求职就业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基层能不能诞生成功偶像 师范生的农村成功路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5-9-12 11:02:00
 

  扎根家乡二十余载 创造农村教育奇迹

  一名师范生在乡村的成功路径

  本报记者 彭冰

  吉林省榆树市秀水乡腰围村周边的村民,有不认识市长、乡长的,但没有不认识李元昌的。扎根家乡20多年,李元昌创造出令人震惊的农村教育奇迹,更成了四邻八乡百姓心中的“英雄”。

  李元昌的择业论:“一个坑里一棵玉米”

  1979年从长春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时,李元昌面对分配志愿书,提笔写下几个字:“回本县本公社本大队工作”。

  当时在全校7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李元昌是惟一一个志愿回农村工作的人。消息传回村里,乡亲们都大感意外。但李元昌认准“越是落后的地方,事业发展的空间就越大”。

  用农家话讲,李元昌的理论就是“一个坑里种几棵玉米”的问题:“打个比方,‘文革’时追求高产,一个坑里种4棵,结果棵棵都长不好。人才都在城市扎堆,就像4棵玉米挤在一个坑里。我选择农村,这一个坑里就我一棵玉米,我的事业发展自然会得天独厚。”

  因在校表现出色,李元昌一开始没被分回大队,而是被“择优”分配到了榆树县城的师范学校。他三番五次找上级领导,最后,和一位同学调换了工作。“我对待客观环境的态度是:一是了解,二是熟悉,三是适应,四是改造,五是利用。有人把回农村看成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那般可怕,我在农村长大,并没觉得有多苦;我是当地人,对当地的情况了解、熟悉,也适应,剩下的就是改造环境,利用环境了,这在追求事业的路上,无疑是一条捷径。”李元昌说。

  就这样,年轻的李元昌,信心十足地踏上了回家乡的小路。20年间,省城的一些重点中学和高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先后6次提出调其回城工作,并开出了分房、给家人安排工作等优惠条件,但被李元昌一次又一次谢绝。

  为一方百姓保住一所中学,老人说他“功德无量”

  李元昌为家乡保住了秀水二中,仅此一点,他在当地百姓心中便“功德无量”。

  治江村北围子屯的董运清大爷,没事时就爱往家跟前的秀水二中散步:“没有二中,哪有我儿今天!这么个好前程,多亏了李元昌老师!”他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到温州教书,时常寄钱回家。

  董大爷家所在的治江村,与李元昌家所在的腰围村一并被环抱在水系中间,状如孤岛。“岛上”的学生要念初中,要到20多里路之外的秀水一中去。1982年,秀水乡决定在腰围村的邻村治江村建立秀水二中,当时在一中任教的李元昌主动要求去。领导让他做选择:一是留在一中准备提升为教导主任;一是去二中做普通教员。李元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9个月后,因财政紧张,乡政府决定撤掉秀水二中。“如果撤校,腰围、治江两村,每年100多名小学毕业生,将有80%以上不能读初中!”李元昌急得心里像是搁了个火盆子。学生们哭,家长们愁,老师们慌,最后,大伙儿一致公推李元昌为代表,请他去和“上面”交涉。“为这事儿,李老师可遭老罪了,去乡里,一个来回40里,去县里,一个来回140里,他那时右手骨折,吊着绷带骑自行车,一趟趟地跑。还赶上松花江涨水,桥被淹没,每次过江,他得趟着齐脖深的水从桥上走过去,万一有个闪失,可就回不来了……”提起20多年前的往事,董运清还不断唏嘘感叹。

  二中保住了,但“困难得没法提”。李元昌搭进工资,把自家的猪卖了买粉笔。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含着李校长的心血。”原来在治江村小学教书的王守余大爷,退休后为秀水二中看门打更,“我家孩子也在这里念过书,他考上长春中医学院,现在当了大夫。这么多年来,二中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孩子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干部,大伙咋能不感谢李元昌!”

  农村语文教改实验带出一拨拨“干啥有啥样儿”的学生

  1985年,李元昌主动找到吉林省教育学院,要求立项进行农村语文教学改革,把秀水二中当实验基地。他认为,农村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把农村的生产生活看作是一本大教材,把学生的语文能力看成是建设社会、改造农村的潜在工具。这个观点,此前在国内还没有人提出过。“小妖还想做大孽!”“一个农村老师,本本分分教书得了,搞哪门子教改?”“就在那么个小破学校,能整出什么经验来!”一时间,李元昌身边流言蜚语铺天盖地。原本信任李元昌的家长也担心:“万一教改不成功,岂不是把咱孩子给耽误了?”

  李元昌顶住压力开始了长达12年的4轮农村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先后创造出20多种教学方法。

  李元昌让学生凭借语文去掌握自然科学。学生学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他就布置学生写盐水选种的道理;玉米出现了空穗多的现象,李元昌就把课堂搬到田野里,让学生结合在植物课中学过的“作物传粉”写调查报告,镇里农技员看过大吃一惊,不敢相信是初一学生写的。

  农村孩子普遍不爱农,李元昌就动员学生以语文为工具积极参与当地的事情,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在李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帮专业户写广告、拟合同条文,代人写诉状,还以笔为刀,大胆揭露现实问题。李元昌实验班的学生,被称为小记者、小参谋;有的干部作错了事,也会紧张地说:“可别让实验班的学生知道,让他们写进去可就麻烦了!”“教育,我们不懂。我们就觉得,李老师教出来的孩子,有思想,有观点,个个干净利落,能说会道,能写会算,实践能力也强,还特别会办事!”曾经怀疑改革的家长们,开始争着把自家孩子往实验班送。

  李元昌的学生屡屡在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由学生自写自编的作文合集《田野上的小花》出版发行,并被吉林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定为吉林省初中生选用教材;实验班的学生,两年时间学完3年课程,提前一年越级中考,语文平均分达91分(满分120分)。

  李元昌的母校———长春师范学院专门成立了“李元昌教育思想研究组”;榆树市教委、长春市教委、吉林省教委先后7次组织李元昌教改经验推广会;他创造的一些教学方法还被境外学校采用。

  即使李老师没出名,我们仍会把他当作英雄

  1995年后,李元昌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特级教师、长春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吉林省省管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熟悉李元昌的一个同行说:“一个人,只要有一个地方特别出众,就可能成为名人;而英雄不同,这个称呼中包含着对他人格力量的肯定,包含着对他的钦佩与爱戴。即使李老师没出名,我们仍然会把他当作心目中的英雄。”

  李元昌的学生卢月飞,卫校毕业后在乡里开了家诊所,听说记者来采访,他骑着摩托车飞驰而来。他说:“师从李老师3年,他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升学而学习,要为了成才而学习;升学不等于成才,不升学也并非就不能成才。这句话到现在仍然鼓舞着我。我虽然只当了一个乡村医生,但我觉得,我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1997年,李元昌获香港柏宁顿集团的孺子牛金球奖的杰出奖,得奖金10万元,他拿出其中6万元设立了农村教育奖励基金。

  李元昌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他在街道上走,时常有陌生人骑着出租摩托车停在他身边要送他:“你是个好人,我不收你的钱。”

  1999年,因身体原因,李元昌接受组织安排,调任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他始终没有忘记农村教育,每年至少有3个月时间工作在农村,创造性地在省内建立起一批教研教改基地;并自筹资金领衔创办了向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免费赠阅的《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专刊;他还“劝富济贫”,积极在农村薄弱校和城市重点校之间牵线搭桥,开展全面帮扶活动。

  李元昌说:“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反差,与我的理想出入太大,我不能左右社会,我就尽力去改变。农村教育这桌饭,缺米少油,我想尽自己的力量,让这桌饭好吃一点,质量好一点。”

 

■相关链接  
  • 刘宗仁 院长
  • 冯蜀龙 院长
  • 陈肖纯 博士
  • 刘煜炎 教授
  • 谢 力  博士
  • 钟 华 院长
  • 基层能不能诞生成功偶像 师范生的农村成功路径
  • 专业都白搭英语最有用 流利英语为求职保驾护航
  • 大学生就业指导 摆正求职心理“三要六不要”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