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由于生源锐减,学校的学生数越来越少,农村小学的教师一般都是按一定比例配置的,一些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学校已经没办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了,撤并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受定点学校办学能力的制约,以及其他客观原因,暂时还不能把所有农村小学都撤并到定点学校或乡镇中心小学。 因此,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主体,附带若干农村分校和教学点的学校布局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这些暂时还不能撤并的农村分校或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相对应的教师数也少,200多名学生一般会配备10名左右的教师,这些教师必然要面对多班备课、多班上课的困难,工作量较大,一个教师一般要备6-8门学科,还要批改相应的作业。繁重的教学、备课、批改作业的任务,耗费了农村教师所有的工作时间,挤掉了农村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更新理念的时间,本应是创造性的工作变成了机械的任务式的负担,让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渐渐老化,教育理念逐步僵化,教育激情慢慢退化,这也是造成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对农村学校备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以区域为单位,集中区域内的所有小学,以级科为小单元,组成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数、外、技常科备课组,每周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中一次,每次明确一名负责人主讲,其他教师补充、修改。在每次集中的时候,研究下下周的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找准训练重点、明确教学策略、确定教学行为。然后,由主讲人执笔撰写母学案,由主办学校将母学案打印分发到区域内各学校相关任课教师手中,母学案设计成半面打印,另半面留白的格式,由各校执教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学生实际在母学案留白处进行二次备课,撰写子学案。然后,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子学案实施课堂教学。
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以后,老师们把抄教案的过程挪到了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中,转移到了根据母学案设计子学案的过程中,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而且通过资源共享,省掉了每个老师在备课时必须做但又没有实际意义的无效劳动,把教师从机械、呆板、繁重的无意义备课的境况中解救出来,让教师的备课变成了简约化却又高效的动态生成的有意义的劳动。
同时,以往由于农村学校人少,大多数是单轨,教研活动形单影只,成不了气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教师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校没办法形成教研的氛围。自从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以后,学校教研活动大为改观,传统的校内教研的格局变成了区域性群研的局面。在每周集体备课的时候,由于各个备课小组与会的老师互相都比较熟悉,都任教同一学科,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大家讨论的话题比较集中,有共同语言,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与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碰撞,这样的教科研才是原汁原味的农村教师的教科研。
此外,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集体备课时,大家讨论、确定母学案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次飞跃,以母学案为蓝本,根据自身情况、学生实际设计子学案是教师成长的第二次飞跃。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两年多来,教师的理论素养、对教材的把握、利用教材创新教学策略的水平都有了质的提高。特别是在技常科领域,教师成长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更为明显。以前,农村小学的技常科没有专任教师,音、体、美、自然、社会等学科都由语、数老师兼教,由于自身年龄老化、知识更新慢,很多老师都不知道这些课怎么上,体育课是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音乐课拎台收录机就能对付着过去。自从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后,主讲、主备的教师大多数是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他们能提供较为规范的蓝本,让那些农村教师学着做,现在村小的教师上体育课也知道从准备活动开始,下课前要引导学生做放松活动了。技常科教学现状的改变,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得益于教师的成长,得益于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
区域性集体备课,事实上可以作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改善现有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的一种尝试。而一旦有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场,笔者认为,农村小学便有了走进新课程的敲门砖,有了快速发展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