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小学校采访时,记者经常会和老师聊起这些问题,遗憾的是,大多数老师对第一个问题尚能有一些感性认识,对后两个问题一般都答曰“没考虑过”、“不怎么了解”。
尽管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儿童文学作为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重新得到确认并进一步提升,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但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普遍的“陌生”和“漠视”,却是令人遗憾、亟待解决的现实。
当今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
“我问‘课文《七色花》改写自苏联作家卡达耶夫的童话,谁读过原作?’在场的300多名小学教师一片沉默,没有一个人做出肯定的回答。这种沉默说明,即使是教师也完全不了解《七色花》进入教材后被压缩了五分之四的篇幅,很难想象他们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相关的儿童文学资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欠缺。”
近日,在北师大文学院的陈晖副教授给研究生们上的一堂课上,记者听到了这样的感慨。多年来,陈晖一直关注着儿童文学的应用研究,通过编写国家标准实验教材、语文读本、开设课程和讲座、参与教师培训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儿童文学的教育推广、文化推广和社会推广工作,希望“让儿童更多地拥有儿童文学,让儿童文学拥有更多的儿童读者”。她刚从广东参加了“儿童文学进校园”活动回来,演讲中现场反馈的这个细节让她感到非常意外。
为了协助和促进教师、家长及儿童社会工作者开发利用儿童文学资源,陈晖发起了一项名为“中国儿童文学阅读推广计划”的活动,推出了面向教师进行儿童文学教育和推广的教材《通向儿童文学之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这本旨在提高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教材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理论、体裁、重要作家作品、教学和阅读活动指导,还特别制作了光盘资源库,包含近200种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点评和封面书影,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特点、目的、意义和功能,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获得对儿童文学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教材针对新课标实验教材入选的各体裁儿童文学作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方案,配有数十个具体的阅读教学课例,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了课外阅读活动方案。
陈晖说:“教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召和影响力,在儿童和儿童文学之间,教师是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和推动。同时,在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当今,儿童文学作品广泛进入教材,学生阅读活动受到重视,教师也普遍需要增强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而在教学中应用儿童文学、推广儿童文学,成为儿童文学经典阅读的点灯人。教材名为‘通向儿童文学之路’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教师通过教材走向儿童文学,二是儿童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走向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功能远不止于提高作文水平
不久前,记者在某农村中学问及“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时,不少孩子唯一拥有或最珍爱的一本书竟是作文选。而这次陈晖多次听到小学生提问:“我们老师总是让我们写《记一件有趣的事情》,读什么才能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呢?”演讲后教师们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阅读儿童文学与写作文的关系上。可见家长和老师都急功近利地把阅读当成了提高写作水平的工具,而忽略了阅读对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健康人格的作用,以至于许多孩子将作文选也当作了儿童文学。
在一些教师眼里,如果对写作文没有实际的、立竿见影的帮助,儿童文学作品就是“闲书”。针对这种误解,陈晖在《通向儿童文学之路》中特别引用了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对教育目的的认定:
(a)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b)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种原则的尊重;
(c)培养儿童对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价值观、居住国的民族价值观、原籍国以及不同于本国的其他文明的尊重;
(d)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著居民之间的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
(e)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事实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在“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这一终极目的上有完全的一致性,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而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在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还具有特别的优势。
陈晖认为,儿童文学阅读对儿童写作能力当然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但它的功能和作用远不止于此。除了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儿童文学更着重于给予儿童快乐,丰富儿童的心灵和情感,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文学的功能锁定在作文指导的意义上,不仅完全不能反映优秀儿童文学的价值,也从根本上违背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宗旨——守护、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出现了把“作文选”当作儿童文学,把儿童文学看作“闲书”这样的误解,正说明儿童、教师和家长都对儿童文学缺乏真正的了解和充分的阅读,根源就在于儿童文学教育、阅读指导和推广都十分不足。
阅读儿童文学守护E时代孩子的精神成长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过,“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就是思维,一个人的思维的发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长,都离不开以阅读为核心手段的语言活动。这是电视和网络等其他媒介永远无法取代的。”
对于E时代的孩子面临资讯多元化的阅读环境、传统儿童文学经典遭遇挑战的说法,陈晖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该积极应对新媒介的压力和挑战,其中,学校教育的能动作用是首要的。“现在的孩子对文学有热情,有兴趣,更有期待,有自主的选择和独立的判断。”陈晖说,“当然,传统儿童文学经典与现在儿童的实际生活存在时空的差距,所谓读图时代,动漫作品仿佛更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是,动漫作品并不完全具有传统儿童文学经典所拥有的文学品质,儿童的文学阅读不能由动漫阅读覆盖和取代。对于儿童来说,经典阅读更多属于欣赏阅读,而动漫阅读更多地属于娱乐阅读,二者可以兼容并存。家长和教师需要加以特别的阅读指导和推动,向孩子推荐那些真正反映儿童生活和情感,富有想象力,幽默、生动、有趣味,能让儿童感受阅读的快乐,具有文学的品质和价值的作品,但不必将二者置于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
联想到几年来若干次在幼儿园、中小学直接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推广的效果,陈晖充满信心地说,儿童文学寄托着人类对儿童最深厚的情感、期望和祝愿,无论时代怎样进步和变化,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对儿童精神和心灵的成长,对儿童想象力、艺术鉴赏力、思维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促进作用。儿童文学又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的文学,它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托尔斯泰)。E时代的孩子同样需要儿童文学的陪伴和守护,需要感受优秀儿童文学文学作品给予他们的滋养心灵的温暖、幸福和快乐。
据悉,《通向儿童文学之路(教师版)》是“中国儿童文学阅读推广计划”的第一本,主要面向教师,随后推出的还有《通向儿童文学之路》家庭版、儿童版和社会版,分别面向家长、儿童和儿童社会工作者,同样以儿童文学的推广、普及和教育为宗旨,针对不同的对象,内容形式会有所不同。陈晖和她的研究生们正在着手筹建“小书包儿童文学教育网”www.xiaoshubao.com,以利用网络平台和各地教师进行相关话题的研究和讨论,为中小学的儿童文学阅读活动提供资源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