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照片 甘金华(中)为贫困大学生送学费
6月7日晚9时许,甘金华听说新洲区永立村18岁的张鑫患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当即捐出5000元;
5月16日,甘金华一人捐款2万元,为50名低保家庭孩子捐订了一年牛奶;
去年7月,甘金华和爱人韩丽萍一次捐款20万元,资助百余名贫困大学生圆上读书梦;
……
近年来,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金华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媒体上,面对贫困大学生、孤寡老人、危重病人等弱势群体,他总是“有求必应”。10多年来,甘金华已默默捐款350万。
今年2月,吴天祥给省委一位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到他身后的这位“富亲戚”——这个总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事的慈善家。
交不起20元学费辍学
1964年,甘金华出生在新洲区吴何村一座低矮的农家瓦屋里。甘金华兄弟姐妹五个,因交不起20元学费,高三那年,17岁的甘金华无奈离开学校,回家务农。他当时的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尤其物理还是第一名。
当年,甘金华背着一床破被絮,穿着一双破球鞋,只身走出农村,来到武昌徐家棚塑料厂当学徒。月工资30元,为了供弟妹们读书,他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两年多的学徒期间,他不仅掌握了电工技能,还抽空学会了电器修理。
在当学徒期间,曾发生过一件事——一件催生他热心慈善的事。甘金华在安装一台电动机时不小心被电流击倒,危急关头,一位老师傅果断切断电闸。从此,逃过劫难的甘金华每到节假日,都会像看望父母一样去拜访那位老师傅,直到老人去世。
捐350万元扶危济困
10多年来,甘金华默默捐款350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建校修路,只要是他和爱人、儿子知道的,他们都会想办法去帮忙,而这一切又是悄然无声的。
吴何村小学校舍冬天漏风,夏天漏水。1996年,甘金华捐出10多万元将一排平房改修成一栋小楼房。本村小学合并到程山村、人胜村以后,他又先后捐助两村小学40多万元。
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甘金华回乡投资30多万元,先后修了300米石渠、2000多米的水管渠,使得1200多亩农田旱涝保收。
之后,他又买来钻井机,挖抗旱水井6口、人畜用水井60口,共投资30多万元,解决了1300人的饮水问题。
当出村的唯一主干道被冲毁时,甘金华又捐款30多万元,帮助村民修长5公里,宽4米的水泥路。
对家乡的福利院、安养院,他先后捐资30多万元。汪集街第二福利院长李毛六说:“甘总每逢‘春节’、‘重阳’都会赶回家看望孤寡老人,给他们发‘红包’,给院里捐维修等费用。”
2004年,随州一对夫妻因卖血感染艾滋病而去世,丢下3个未成年孩子,无钱继续读书,甘金华先后捐出1.5万元。
已帮300多名大学生
成功后的甘金华,时常会想起当年自己因20元学费不得不离开学校放弃梦想的无奈,因此对于贫困大学生他显得格外关注。
1994年,生活刚有起色的甘金华回家探亲,无意间听说乡里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因为无钱交学费准备南下打工,他将原本孝敬父母的几百元钱帮助那位跟他曾经一样陷入绝境的孩子。
从此,甘金华捐资助学一发不可收。10多年来,已默默捐款百万余元帮300多名贫困大学生上学。
吴河村肢残村民甘焕清有3个小孩,爱人常年患病。长子甘少熊2004年考取武汉工交职业学院,二女儿甘少芬2005年考取长江大学,三女儿初中在读。由于家庭贫困,孩子们均面临辍学。甘金华闻讯后,先后捐给他们3万余元。
新洲孔埠社区居民张咏国一家人生活困难,爱人体弱,婆婆患精神病,一儿一女上大学。3年来,甘金华先后为两个孩子捐助3万余元。
2006年,甘金华在本报看到红安县居民余海的女儿考取大学却无钱上学的新闻,立刻冒大雨亲自乘车到红安县,在车站将5000元现金交给余海,留下一句“这是5000元,赶快回家,明天让女儿上学”,便匆匆离开。余海站在雨里无声地哭了……
同年,甘金华夫妇又向本报捐款20万元,专门资助当年考取大学的贫困生。
甘金华一直笃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他首先把慈善的目光投到贫困学子身上。他希望经过自己的帮扶,使这些和他曾经一样的贫困孩子能顺利上大学。
甘金华说,在干好事业的同时,今后的助学目标是,力争资助1000名贫困大学生上学。(记者 喻敏 通讯员 揭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