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当我们穷得只剩下梦想 四个高考穷孩子的故事(1)
|
来源:《求学》杂志 2007-4-13 10:19:00 |
|
迄今我还记得,在我上高三时,我的数学老师拿了一份历年高考的数学考卷给我们做测验,满分是120分,我辛苦做完后,只得了10分。高三上个学期举行的模拟考,在全县1000多名考生中,我的成绩排在992名。因为考虑到升学率问题,班主任后来郑重地找我谈了一次话,她建议我干脆放弃高考趁早到社会上去学一门手艺,说这样对我的前途会比较实在点。当时,我自己也都想干脆放弃算了,因为念到高三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地不愉快,我在精神上被推到了一个绝望的位置,这种恐惧是毁灭性的,它使我顽固地坚信像我这样的水平是不能去参加高考的。 状况的转变始于那个失意的寒假。当时我的打算是高三下学期辍学,出来先做木工学徒,再开个木工厂。当我回学校拿我的成绩单时,赫然发现班主任所写下的评语,心中涌上阵阵怒气,当场烧毁。当时的我找不到念书的动机,或许早已麻木不仁,但我想着爸妈看了,一定会很悲伤,因为上面写着“该生素质太差”,像一把剑刺入体内,在某个角落发作而隐隐生痛,于是我发“恨”图强,下定决心考大学。 我每天很用功地念到半夜三四点,当时就感觉好像哪根筋不对劲,我就不信考不过。结果两个月下来,猛然发现,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突然发现数学竟然也有很多乐趣,很多解不开的题一旦解开了就很有成就感,第三次和第四次两次模拟考下来,我已经考到了400多名,忽然我觉得自己好像并没有那么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有这种“聪明的感觉”。从那时起,我才慢慢开始对做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从书海中寻回了我的灵魂。 有意思的是就在一年前的夏天,我考上大学之后,暑假回家高中同学聚会,班主任在离开时深感惭愧地说:“杨程,我现在可以告诉你,我年轻时可以算是个偷梦者。那些年我偷盗了许多孩子的梦想。多亏你有足够的勇气抓住了自己的梦。” 每天,在学校都有不计其数的孩子被训练成一个在梦想面前深感穷途末路的无助者,至少是暂时的。心理学家德维克和雷布其以10岁的孩子为对象做了一个试验:孩子们从试验老师那里得到了一条无法解答出来的数学题,当他们因为绞尽脑汁却一无所获而变得完全失去希望时,他们就会得到另一份较之前一份更为容易解答的习题。可是,情况很奇怪,他们解答这些习题的成绩要比其他一开始就做容易解答习题的孩子要差。只有当这些被弄得束手无策的孩子有了另外一位试验老师后,他们才能正常地完成容易解答的习题。这样看来,学生所谓的“蠢笨”是否也和老师有关呢?当我们回忆起自己的求学时代时,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老师教授的课,我们总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在这门课上并非我们不够聪明。 同样的情况也在我的一个大学同学身上。就在一年前,他参加学校的一个网球班,教练不是他所喜欢的类型,而他也同样不招教练喜欢。教练一直努力想教会他正手打球和反手打球,教学的过程中教练总是不停地批评他打球错误的地方。而从来就没有夸赞过他,这就导致了我那同学只是注意握拍的姿势是否正确而根本接不到一个球。最后,百般无奈之下,教练终于对他说:“咱俩都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了,看得出你实在不是打网球的料,假如你现在停止训练,我可以给你打个及格。”培训之后他毅然决然卖了自己的网球拍,并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打网球了,幸好后来因为某个女孩子的动员,他才毅然再拿起网球拍。而今天我的那位同学成了学校最为出色的一名网球手。 不要让人偷走你的梦,即使是在自己对自己的信心感到穷途末路之时。看准目标,不管发生了什么。 面对“贫穷”,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朱子磊 面对“贫穷”,惟有你的梦想可以拯救你自己。 广州人大多很幸福,但是基层中也有很多很苦的人,我有个表叔,25岁开了一家公司,做了生意,开过BENZ,但是32岁那一年因受牵连公司倒闭了,去年去看他,你猜他现在在做什么?做搬运工,搬玻璃粉,一包包的玻璃粉在搬的时候一定会洒在身上,你知道他怎么洗澡吗?他每天回家不能用毛巾擦,只能先将身体淋湿,再用湿的香皂轻轻抹,最后在用刀子将肥皂上层削掉,他告诉我:“日子过得再苦我都可以忍受,但是我受不了别人的眼光,因为我是一个失败者。” |
<<上一页 下一页>>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