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吞吐着遥远的过去,呼吸着灿烂的未来;师魂在爱心和敬业这一神圣的洗礼中升腾,那是对阳光下最光辉职业的咏叹。这里的学生都说,我们的老师,就像父母和亲人;这里的老师也说,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成为一流的人才。
五月的阳光,五月的绽放;绿意葱茏,花香满庭芳。在这诗境般的校园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风光的秀美,更有丝丝温情和挚爱,如溪水般的涓涓流动。走进校园,心灵不由的感动于花丛草绿间的生动,那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激情和奔放。有人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是一幅绝美的画卷,让多少学子心野陶醉;有人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宛若一首歌,爱的普照润泽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教书育人,千古道理,而育人更是第一位的。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成功正是源于对学生教育的成功。在这里,每一个创新和改革新举措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每一个教师都将爱的情感扎根于对学生教育的土壤之中。学院认为,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是办好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学风、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应该是进行教学、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基础性工作。学生教育工作做不好,其他工作无从谈起。
作为独立学院,大多数入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成绩偏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缺乏持久性,对学习不感兴趣,好动好玩。如何让他们在这里通过四年的培养和学习成为身心健康、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摆在这所新型独立学院面前最严峻的课题,也是办学者对新型大学学生教育的重新思考。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我们就充分领略到了城市学院风景以外的美好,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教育工作所呈现出来的全新亮彩,同时让我们感叹的是,这种全新亮彩背后的功夫和苦心。
学院在创建之始,就率先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机构上进行大胆创新,实行院长—系主任—专业主任—导师四级人才培养责任制,而导师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学院负责人说,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方面的工作都是由班级导师来做的。在学院,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教师担任导师和辅导教师。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班级管理。我们了解到,这里的导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班主任,但有些像似于中学时候的班主任。学院制定了《导师岗位职责》,规定了导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把每位教师的导师工作做为重要的工作进行考核。同样,这里的辅导教师也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辅导教师相当于大学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但职责不完全一样,辅导教师除了做好一个年级的学生工作以外,首先还要做好导师工作,既要上传下达做好与导师联系的桥梁,又要做好全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导师、辅导教师的工作就已开始。这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从第一家乡来到第二家乡,学习和生活环境都一切全新,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的路怎么走,很多学生感到不习惯甚至很茫然。可喜的是,在这里他们遇到的是可亲可爱如亲人般的导师和辅导教师们,这些拥有美好师德,敬业奉献、乐于助人的老师们很快成为他们四年中学习和生活相伴的知心朋友。
宋丽英,05级公共事业管理3班、4班的导师,新闻与公共管理系专职辅导教师。在谈到做好一名辅导教师的体会时,她动情地说,对学生工作的信心,对学生的爱心、真心、耐心和用心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一个很感人的事例令人难忘,宋丽英老师在了解到班级一名男同学因为父亲工伤打官司索赔造成家庭经济困难时,她就把很多生活中必备的用品送给了这名同学,并亲自为他跑前跑后,办理学费缓交手续,并一直不断地鼓励他要正视眼前的困境,加倍努力学习。她的真情打动了这名学生,他不仅参加了自强社的工作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还经常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
刘丕玉,大连理工大学退休教授,2004年9月担任城市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学院自动化系自动化专业0401班的导师工作。从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位老教师对待学生教育工作的满腔激情。在担任导师工作以来,他以“唤醒式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他认为,很多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的东西,要发现他们更要引导他们成才。他几乎每天都早早到校,每次都到学生宿舍看一看,到各寝室走走转转,督促学生起床,检查寝室的卫生和整洁情况,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每周组织召开一次班会,引导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并经常听课,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齐抓共管,树立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创建了优良的班风。学生都说刘导师就是我们的家长。
徐峰,工程管理系专业教师,担任工程管理班0504班的导师,本着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职业品质,使其班级先后获得大连理工大学2005-2006学年的“优秀团支部”和学院“优良学风班”等称号。采访中很多生动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据悉,一名同学是体育优等生,排球篮球样样出色,但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入学后明显表现出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列班级倒数。一段时间,他的自信心明显减弱,渐渐地产生了自卑情绪,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面对这种情况,导师徐峰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他进行调节,与他进行多次针对性谈话,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并在全班范围内组建“一帮一”学习对子,鼓励他,帮助他,与他一起听课。晚自习时间又带他学习英语和高数。自结对子的第二天开始,每天不到6点他就起床,跟着学习英语。一段时间后,这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自卑心理渐渐消退,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第二学期所有课程全部通过,且部分科目还取得了较高的成绩;第三学期成绩在各科全部通过的基础上已达到了班级中等水平。
赵宇,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专职辅导教师,并担任导师工作。“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他们的眼睛看问题”是他的工作秘诀。2005级软件工程(日语强化)专业的一名女生个性内向文静,不善言谈,入学后与班级的4名性格外向开朗的同学同在一个寝室。一段时间后,她与寝室同学发生矛盾,跟谁都不说话,同学也不理她。她感到孤立,心理压力非常大,无法正常学习,多次要求调换寝室。但作为辅导教师的赵宇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针对她们之间缺少换位思考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一弱点,采用导向式自我教育的办法。听其倾诉,卸其压力;积极引导和沟通。终于使以前矛盾不和的宿敌如今变成了互帮互助的朋友。在赵宇的办公桌上,总能看到一叠叠书信,这是他给家长的信和家长给他的回信。据办公室的的介绍,“赵导师”和很多家长都进行书信联络,这年头用手一字一字地写信太难得了。在谈到辅导教师的工作时他自豪地说,从早到晚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这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看着学生成长,再苦再累也是值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广大师生的努力下,学院优良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比例由原来的51%上升到73.2%,努力学习的比例逐年上升;学生平均上课出勤率达98%。老师们的爱心和责任成为学生学习的力量源泉,优质教育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2004级软件1班的王奇同学在邻居房屋失火时奋力扑救,表现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大无畏精神,当地居民纷纷写来表扬信,称赞学院培养出来的好青年。他的这种行为也得到了学院的表彰,学院授予他“见义勇为青年”荣誉称号。像这样的事迹在学院可谓层出不穷。今年三月里的一天,学院接到一封个体老板李崇祥亲自送来的感谢信,信中说,感谢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数码艺术分院06届01班的谷雨童、王超岳两位同学,是他们将我装有上万元的提包归还于我,这两位同学的高尚行为不但代表了个人素养,更代表了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教学风貌,感谢学院为社会培养了这样优秀的人才。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驱散每一片阴霾。走进校园,我们深有感悟:这里“人人关心学生,人人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全新教育管理模式的成功运行,其实更得利于广大导师和辅导教师的支持、拥护以及他们全心全意为学生负责的一颗爱心。学生的每一步成长,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心血和爱,走进他们,我们的心也在一次次感动中得到升华。(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