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大学必修语文,通识教育的必然要求
|
来源:济南时报 2007-5-11 9:16:00 |
|
“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5月10日《北京晨报》)。
大学必修语文无疑是一种矫枉之举,是对以往某些高校过分重视英语教育而忽视母语教育的修正。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必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通识教育的概念发端于西方,近年来这一概念在国内也日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其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等的教育,以此来让一个国家的大学生有共同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而通过开设大学语文,必然会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素养有所裨益,从而让我们的教育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中。
从西方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它们是普遍重视通识教育的,而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教育正是其中的重点,比如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讲授西方的人文经典。
从这些角度来说,大学开设语文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因为与理工科的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就随意忽略,更不能将中小学已开设过语文课作为大学就不再开的理由。
而既然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让大学生们少写错别字、把句子写通顺,显然不应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大学开语文课应有更高的追求,其与中小学(上述问题应在这个阶段解决)开语文课应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在教学模式上更应有所改进。
值得反思的是,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已是必修了十二年,可众多学子为何却将母语学得这般烂——连句子都写不通顺,甚至是词不达意?不能不说这与教学模式的僵化是有很大关系的。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是惯用伎俩,生硬地上纲上线将语文学习政治化,说教味十足自然也很难启发学生的灵感、顿悟……所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许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继续原有的教学思路,那么大约仍然不会受到普遍的欢迎,也不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人文素养起到多大作用。
十几年前,笔者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理工科,而语文正是必修课,同时也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一门课,一些在初高中不愿学语文者也被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其中的秘诀在于,老师有广博的知识,讲课妙趣横生,教学绝不僵化,给学生生动地讲授文学经典,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而考核的方式也是不拘一格,并不让学生感觉为一种负担。这对于大学如何开设语文课,想必会有一定的启发。事实上,大量进行经典阅读,也正是国外高校开展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的成功做法。
要让大学语文部分承担起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就应将其提高到搞好通识教育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努力进行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的创新,让学生“喜闻乐见”。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