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培养人才,尤其是大师级人才,教育必须要改革。但教改必须首先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教育越改革,问题就会越多,对培养人才就越不利。从表面上看,人本教育已经成了教育界各级领导所接受。但实际上可能只是口号而已。如果不能在体制上对教育作根本的改革,那么人本教育永远只会是一个口号,只能行人本之名,图权力和利益之实。但是如何把人本教育表达为体制?这个问题教育界没有人能够回答。
方向确定后就是如何推进改革的问题。这里又涉及到一个似乎敏感的权力和学术的问题。很多人痛恨权力干预学术,简单地把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权力问题。实际上,权力和学术的问题很复杂。把权力全都下放给研究者和教员手上,也并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在后发展中国家(包括早期的德国和日本),要赶上先进国家,权力介入教改不可避免。不是所有的权力都是负面的,权力即可以成事,也可败事。要改革就需要权力。问题是谁来行使权力?
在中国,问题并不在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使用,而是权力的错误使用。权力没有被用来改善培养人才的环境,而是被用来追求更多的权力或者经济利益。很显然,权力的错误使用一方面和现存教育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与使用权力的官员有关。很多教育界官员尽管有专业背景,但“屁股指挥脑袋”,一旦走上官场,就俨然成为官僚。而让官僚来管理教育必然导致教育体制官僚化。
体制要有人来改革,但人经常被体制同化。这似乎变成了“鸡”和“蛋”的关系,给人们一幅悲观的图景。但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经验来说,要跳出教育改革“鸡”与“蛋”的恶性循环状态,首先要有一群能够超越于权力和利益之上的教育改革家。中国并不是缺乏这样一个群体。但这个群体是否能主导教育改革则显然超越了教改范畴,而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
·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