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师范生教育为何重归免费时代?
|
来源:《光明日报》 2007-4-11 9:30:00 |
|
与师范院校收费相伴而生的突出现象是,近几年来师范类院校不断撤并、升格,很多师范院校在合并过程中消失,有实力的师范大学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脱掉“师范”帽子,淡化或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1999年到2005年,全国师范专科学校由140所减少到58所(其中新建17所),中等师范学校由815所减少到228所(含幼师62所),而高师本科院校却由87所增加到96所。
近10年来,师范院校得到了扩张,但师范教育弱化,很多知名师范大学中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的专业已经不是师范类专业,严重影响到了师范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仅以教育大省江苏为例,2006年北师大在江苏招11人,没有师范专业;华东师大招138人,师范专业19人;东北师大招90人,师范专业42人;华中师大招48人,师范专业8人;西南大学招124人,师范专业27人;陕西师大招53人,师范专业34人。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一年共招收区区130名师范生。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师范院校综合化、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事实是这些学校都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想挤入高校名牌,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
要吸引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
了解近年来国内教育走向的人都清楚,党和政府之所以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师范教育,温家宝总理之所以一再语重心长地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具有十分强烈的针对性。
2006年7月至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强调指出: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师。中国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造就一大批教育家。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
今年2月4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东北师范大学视察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指出要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把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人民教师,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到今年两会召开的时候,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师范生免费教育”赫然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国家下决心采取这一优惠措施,主要目的是“让最优秀的人当老师,培养一批优秀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国家这一举措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就是要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有成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与教育分不开的,决定国家前途的根本在教育,根基在教师,只有重视发展教育,只有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我国才有可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江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蒋凤池说,师范教育是教育之母。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水平高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发展教育应该师范教育优先。
根本大计在于全面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可以预计,“师范生免费教育”将为农村贫困地区输送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教师,有效改善当地的师资水平,长期坚持下去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但要让这些毕业生自愿扎根农村、矢志不渝地服务教育,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花大力气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让这个职业本身具有更多的吸引力,真正做到让人民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月8日,周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两会,温总理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上得起学、上好学。现在,在我们国家上得起学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关键是上好学的问题,所以提高教师的质量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其实免除学杂费是小钱,80%的经费要投入到教师的工资和教师的待遇上。下一阶段,新的《义务教育法》已经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要保证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教育部在200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试点,引导各地建立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的新机制。” |
<<上一页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