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大学生们领到了一份特别的寒假作业——回家过年时给父母磕个头,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校方称:“学院开展的感恩父母活动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给父母磕头只是感恩父母的一个活动形式。这不是为难学生,只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但作业布置下来,还是引起了一片争论。
形式?抑或炒作?
“给父母磕个头”这个“寒假作业”一布置下来,立刻陷入了争论之中,在一片争论声中,不同意这种做法的人认为在当今时代磕头有点太过形式,甚至学校有炒作嫌疑。
许多人惊诧于:“给父母磕头”咋成为大学生作业?他们认为,大学生该不该对父母感恩、向父母尽孝,并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这种美好的情感。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布置”学生给父母磕头,可谓用心良苦,但无疑有些生搬硬套,涉嫌“炒作”,他们说,校方做法的瑕疵在于:不恰当地运用了一种不合时宜的感恩表达方式。应该认识到,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人表达感恩和实施感恩的具体方式。
在国航工作的季国栋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说:“学生在外求学,往往忽略对父母的关注,学院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苦心,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磕头这种方式值得商榷——磕了不等于就孝顺,不磕也不等于不孝顺。我女儿要给我磕我也不会赞许,我也不会这么形式主义地给父母磕头,但我却是很讲孝道的,我认为对于尽孝来说,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懂得尊重父母、体谅家长。与其磕头报恩不如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更能让父母开心,比如常给父母打打电话聊聊天,常帮父母做些家务、洗洗筷子刷刷碗,常给父母一个温情的拥抱,常陪父母逛逛公园进进商场,花钱少些大手大脚……甚至改掉些‘小姐’、‘少爷’脾气,都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和回报,只要和他们多沟通,多交流,平时多为他们做些事情就是感恩了。我想,这些都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做到的,也是大多数父母非常乐意接受的,亲情、自然、和谐,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童莘莘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她觉得磕头太过时了,而且这可能会让父母感到尴尬。她直言不讳地说:“社会变化了,现在再给父母磕头,父母会觉得很奇怪的。磕头没有什么必要,心里多关心就行了,流于形式的有什么用呢?作秀!”她认为,即使是子女感恩父母,也不必非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呀,亲热地叫声爸妈,问候一声,再付出点实际行动,比如帮着买菜做饭干家务,不都是感恩的一种方式吗?何必一定要磕头?对于下跪磕头的做法,她觉得完全是形式主义的行为,其实,对于他们这些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懂得感恩。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磕一千个头也毫无价值;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没必要非得磕头。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关键是发自内心的,让他们感觉好就成了。
这是感恩之情的表达
但是,对于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表示支持和理解的人也不在少数,许多市民认为,给长辈磕头拜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礼节,这个传统礼节正被慢慢遗忘。现在,虽然传统的孝顺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是一种超越文化差别的自然情感,这种感恩之情的表达,仍然可以借助传统的文化形式——磕头得以表现,这种方式可以提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家住北京朝阳左家庄的贺葆华先生说:“新年给长辈磕个头以示心愿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我觉得学校这么安排挺有道理的,我们现在提倡旧俗,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搞形式主义,而是通过这种形式,让感恩的心更加为人们所重视,形成一种感恩的良好风尚,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让学校感恩教育付诸实践的形式。当然,至于说不必磕头,以别的形式也能体现感恩之心,这自然也对。谁也没有说,只有会磕头的人才知道感恩。但校方也只是把磕头作为一种方式举例,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所有人都采取这样的方式,主要还是让学生对感恩有所认识。”
至于说这种感恩只是一种形式的说法,培红小学的高巍老师并不同意,他说:“就算是这样,但以我看来,感恩教育也需要‘走形式’,检验学校感恩教育的成果,让课堂上、书本中的感恩教育在实践中提升效果,必须要依托某些形式来完成。我们学校也在开展感恩教育,有同学说,自己一直对父母心存感激,但以前没想过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开展感恩活动很有必要,在我看,给学生布置一个‘磕头作业’,与要求学生回家帮父母干家务一样,是一种很自然的感恩方式。因此,我就为给父母磕头叫好。当然,与此同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还可以给父母洗脚、梳头,分担家务等等,让青年一代也在此过程中体味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知道父母对他们抚育的背后的辛酸,从而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的毛病,真正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能担当社会责任的人。”
作为一位母亲,李晶女士支持学校的做法,她说:“大家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肯定就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支持磕头还是反对磕头的人,相信在各自的心里都是非常敬爱自己父母的,其实说实话,虽然我支持子女向父母磕头以示敬意孝意,但如果真的是要叫我的儿子给我磕头,我肯定会感到异常的别扭,但别扭归别扭,只要是做母亲的看到孩子给自己磕头行礼,那种幸福与欣慰应该是无法言喻的、而我肯定不会去打击我的儿子,说他向母亲磕头是迂腐的表现,至少在孩子跪拜在自己面前的那一刹那时,我会感到一个做母亲的骄傲,我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身上的重担,明白到教育好下一代是做父母义不容辞的一件光荣使命。学校倡导的感恩教育让我很感动!”
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德辉教授认为,古云“孝为德之本,百行孝为先”,中国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衡量人性美德的重要标准,不能说磕头属于封建迷信,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多从小娇宠,多不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不解父母生存之艰辛,不懂知恩图报,只知伸手要钱,不懂体贴父母,只把父母当作钱包,在这一代青少年中这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布置“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其中要求给父母磕头,出发点应该肯定,而且也有很强的德育针对性,中国人很内敛,通过具体形式表达很有必要,因此,“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作业,实在是非做不可。虽然磕头让人觉得有点过时,但这样一个古老而郑重的形式,多少能够召回学生对父母感恩的传统!
[记者手记]
采访中,对于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布置的“给父母磕个头”的作业颇有争议,主要围绕的是是否流于形式?抑或涉嫌炒作?或者磕头感恩是早被时代进步所抛弃的旧俗,现在提倡是否不合时宜?
但无论如何,正像有的受访者所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对父母感恩是起码的做人道德。在当今这个时代,在中国传统美德与礼俗逐渐被淡漠的时候,提倡感恩教育无疑正其时也。中国的父母是含蓄的,不需要儿女说“爱”这个字,也许,更不需要儿女磕下这个头,他们需要的,是默默的关怀。有时候不在父母身边,常打个电话也好,过节回家帮妈妈做做家务,陪爸爸逛逛公园锻炼身体,哪怕是天凉时电话里的一声“好冷啊,爸妈,多穿件衣服”,父母也会为这句话乐上一整天。
在父母眼中,无论子女年龄多大,职位多高,也永远是孩子。对父母来说,孩子简简单单的一声祝福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父母儿女心,人间第一情。琐琐碎碎,就是报答。因为,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琐琐碎碎的关爱中成长的,同样地用琐琐碎碎的爱去报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