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
来源:央视国际     2007-2-8 9:21:00
 
     中国教师报讯 编者按:“发展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的,教师只有不断使自己得到发展,才能够承担起促进学生发展的重任。以此认识为基础,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张正之提出了“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思想。这一办学思想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呼应了时代主题,体现了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基本的内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又是如何贯彻的呢?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张正之校长进行了专访——

    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访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正之

    “离开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来谈论教育及教育的现代化,是荒唐而危险的”

    中国教师报:张校长,据我所知,上海师大附中一直是一所具有创新与探索传统的学校。早在上世纪后半叶,学校就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在当时很超前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即使今天看来也依然闪现着智慧与理性的光彩。那么,这些过去的教育理念与您现在所倡导的“发展教育”办学思想有发展关系吗?

    张正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师大附中一直致力于各项教育改革,探索合乎自身条件的特色化发展之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提出并实施了以“一体两翼,优化素质”、“德美一体,各育生发”为内容的美育实验方案。20纪90年代,又提出了“探索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双轨协进的教学格局”以及对学生“整体培育、终身负责”等理念,确立了建设“闪现21世纪精神的学校”的办学目标。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精神。

    上世纪末,学校又适时提出了“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这不仅是对学校办学历史与传统的清理与继承,也是对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创造性呼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教育”大力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在理论上追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辩证统一,追求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的辩证统一,正是对时代主旋律的积极回应。

    中国教师报:您这一“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思考提出来的。您所说的“发展”对一个教育个体来说的意义是什么?

    张正之:如果我们不讳疾忌医,我们就该有勇气承认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无人化”或“人的片面化”倾向。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对学生精神自由与个性特点的漠视,使得教育实践更近似于工业化生产。严重的功利主义追求使得教育越来越无力躲避市场的侵袭,而技术主义的盛行,也使得学生沦为教育的配角与附庸。培养现代独立人格,帮助学生建构一个自主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摆在现代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发展”本质上是生命的自我建构过程,离开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来谈论教育及教育的现代化,是荒唐而危险的。

    如何写“大”一个人,写“好”一个人,写“活”一个人,才是一切教育的永恒主题。“发展教育”关注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这里的“人”是发展的主体,是在不断地实践中发展与创造的人;这里的“发展”是人的发展,这是人的主权。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创设和开发最优的发展空间,激活个体固有的发展条件,使个体生命的建构活动摆脱盲目的自为状态,成为内在的、自觉的生命活动,最终使学生具备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并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

    “德育要提高实效,就必须摒弃坐而论道的道德训诫,让学生自主实践和体验”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说,“发展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那么对上海师大附中而言,在“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的办学目标有什么变化吗?

    张正之:在“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立了“依托上海师大,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间和时间,把学校办成人人都能充分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附中”的办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间和时间”,就是要让学生在德育上有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在课程上有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堂上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外有拓展的空间和时间,从而真正拥有自主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把“空间与时间”交给学生,不仅仅是为学生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一个时空舞台,更重要的是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展的真正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中国教师报:在当前,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很多学校。您刚才说“让学生在德育上有体验的空间和时间”,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点?

    张正之:我们目前的德育没有实效或者说实效很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德育的主体——学生仅仅是被灌输和教化的对象,在道德教育与实践中未能获得主体的地位和资格。很多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成见,似乎道德领域与主体的自由意志无关,人们只需要信仰与服从,不需要知识与理解。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一向奉行“内省”与“躬行”,强调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主张知行合一,这是它的优点;但另一方面,却又拒斥独立自主的个体的存在,这就使德育充满了蒙昧与空泛。没有了独立自主,人不过是道德的玩偶与奴隶。施教者耳提面命,受教者洗耳恭听,社会道德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命需要,道德戒律不能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要素,他律不能转化为自律。这样的道德行为,如果不是基于对舆论与惩处的恐惧,则一定是功利驱动下的伪善。而这又恰恰是对道德本身的背离,存在着极大的不道德的风险。德育要提高实效,就必须摒弃坐而论道的道德训诫,让学生自主实践和体验,使他们真切地体验到社会的道德关系,经历内心的道德冲突,激发内心的道德激情,进而自觉地进行道德建构,培育正确的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国教师报:学校在操作中是怎么进行的呢,能结合一些实例具体谈谈吗?

    张正之:几年前兴起的学生手机热,曾经给我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很大冲击,有的老师一气之下甚至主张一纸告示禁止了事。禁止是容易的,但如果禁止的举措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感,不能使得他们心悦诚服地去遵循,这样的禁绝就是简单、粗暴和没有实效的,至少其教育意义是值得怀疑的。有鉴于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校园使用手机的讨论,希望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与交锋,达成一些基本的共识。事实证明,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远胜于一纸告示,很多学生从这件事情中理解了社会规范的价值,懂得了社会公德的意义。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时空,我们除了组织一些社会考察、学工学农、到机关社区挂职锻炼等常规的社会实践活动,还特别重视学生的社团活动。几年来,我们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HIP-HOP舞蹈社、鲁迅研究会、动漫社、围棋社、模拟法庭、朗诵社、文学社、球类社……个个搞得朝气蓬勃,不仅营造了一个多彩而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而且社员们在活动中的自我教育以及社员之间的互助教育,其效果往往也是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

    反映学生的成长,让学生自己诉说、记录和体验成长的过程,是我们探索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尝试。我们以“自主、记实、集优”为原则,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包”。各科教师和班主任以记录学生个性卡的形式参与成长包的建设。这不仅推动了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诊断与自我完善,而且将以往操控在教师手里的居高临下的评价方式,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主客体互动的评价模式,很受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德育课程化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为了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增长见识,认识社会,我校率先组织了赴南京、杭州、绍兴、嘉兴等地的社会考察活动。在“发展教育”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后来持续了数十年的社会考察活动作了深入地挖掘和理性的思考,决定将社会考察提升为“景观文化课”,通过课程的方式,实现考察的最优教育价值。这就将学科教学、社会考察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德美一体,寓教于乐,一举而多得。南京、杭州等地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自然的湖光山色、意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历史人物的行踪、民族先驱的功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和文化认同意识都是最好的教材。从社会考察到“景观文化课”,这也是我们深化德育探索的一个重要尝试。

    “坚持走国家课程校本化之路,开发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还提到“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间和时间”,从而使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我们都知道,高中阶段的课程十分紧张,上海师大附中是如何调配课时,又是如何让学生“自主创新”的呢?

    张正之:目前课程的单一化与封闭性是阻碍课程建设的瓶颈。无论学生的基础好坏,学力如何,兴趣怎样,面对的都是大一统的课程和大一统的教学,不仅造成学生在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改变课程的单一与封闭,就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自主发展。

    这几年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课程的选择性问题,主要做法就是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坚持走国家课程校本化之路,开发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我们对三年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教学序列重新作了整体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分制”,将学分作为教学管理的手段,而相对淡化教学时数等常规因素。“弹性学分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拓展个人的学习领域,而一般学生也能在计划时间内达到课标要求。这就从时间上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拓展和研究型课程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和体验空间,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师大附中构建起了70多门拓展和研究型课程,涵盖人文、科学、艺术、体育和技术等各个领域。从师资力量看,除了本校教师,我们还充分依托我们作为大学附中的特殊条件,聘请大学教师到中学开设选修课。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坚持人本化的课程价值导向,不仅关注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也关注其人格发展的需要;不仅关注教师的课程建设智慧,也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在课程中的意义;不仅关注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这些认知因素,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与需要这些情感因素。

    中国教师报:我对你们的课时安排非常感兴趣,您能例举一个学科,详细地谈谈上海师大附中的学科课时分配情况吗?

    张正之:比如我们的语文组,其课时安排可用“4+1+X”表示。其中的“4”表示每周4课时的必修课教学,完成以教材为主体的国家课程教学,教学面向所有学生。“1”表示我校每周1课时的必选选修课——经典阅读教学。“必选”体现了学校的意志,要求每个附中学生在三年内完成4—6部经典的研读,“选修”则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尊重,学生可在学校提供的课程内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经典开卷有益,但名著浩如烟海,真正能影响人的一生的,往往只是几部甚至某一部经典。把名著阅读纳入课堂教学,是想探索一条适合目前语文教育现状的、有效的教学路径,充分挖掘和发挥经典的教育功能。“X”是完全由学生自主的选修课。我们提供一些其他拓展与研究性的语文课程,比如“人文探究”、“汉字与中国文化”、“演讲与辩论”、“古诗词吟诵唱”、“影视欣赏”等,供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是充分个性化的,教师开课根据自身的学术修养和专长来决定,学生选修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个性化的课程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可供选择的、优质的、个性化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充分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优秀教师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中国教师报:学生的发展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我听说您在依据“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来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之前,还专门搞过个案研究和新教师校本培训研究?

    张正之: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时间和空间创设实践的效果。把“发展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建设一支“发展型”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和创设示范性学校的基本保障。我们曾以学校特级教师、国家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得主等作为重点研究个案,选择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良好专业发展态势的教师,以个人职业成长反思总结和课题组综合研讨的方式,来分析这些发展型教师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具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或者“主动探索者角色”是上述教师发展品质的基本概括。这类教师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关注新理念新方法,能自觉地创设专业发展条件,开展前人没有过的教学实践,并自觉地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作为基本的工作方式。我们还对近三年中新引进的43名教师,以问卷的方式就教师职业认识、教学理念、师生关系、教师培训等各方面进行叙述式调查,有几方面的共性值得重视,那就是事业意识、科研意识,善于学习、重视交流和观摩等专业提高手段等。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学校申请了上海市科研课题,以课题形式举行了三次大型的研讨会,初步形成了学校《发展性教师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试行)》,随后从班级管理、课堂文化、促进学生参与、教育质量保障、服务(消费者)满意保障五方面,要求教师开展专业发展的自我评价。结果发现,“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自觉的质量控制意识、方法”是其中得分最低的项目;高分和低分两个群体中,有关教育“观念”的得分差异最小,而在自我质量评价和控制方法上的差异最为明显;高级教师(含教研组长)和30岁以下青年教师,在课堂的调控能力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采用哪些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则总体得分较低;对“服务对象、学生和家长是消费者”等观念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普遍缺乏规范收集信息、分析专业发展和专业质量的自觉行为。

    中国教师报:基本情况摸清了,采取何种培训形式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了依据,那您是通过哪些措施来促进教师发展的?

    张正之:教师发展首先是教育思想的发展,学校管理也应该从教育思想的管理出发,将“发展教育”的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内在认识,将创建实验性示范学校的发展规划转化成教职工自觉的行动。其次,学校多途径引导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打分,要求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在带教导师的指导下重新制订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教师取得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的教师考核模式,推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创设一个让所有的教师都能感受成长、人人有机会成长的学校环境,是教师能“在职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基本举措。从5年前开始,学校就要求每一位35岁以下的教师,就职业生涯某阶段某一些方面的成长案例进行总结,让教师感受自己的专业成长。学校则依据教师自身发展规划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实施评价,承认教师的辛勤劳动,关注教师的未来。我们还开展优秀教师学科教育思想研讨、青年教师教学汇报等系列活动,通过总结展示,启示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在教育教学的展示交流中示范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当然,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像我们学校就有新教师“蓓蕾奖”教学竞赛等多项专业竞赛体制、名师名学科发展机制、个性化进修培训机制等。学校还努力在国际教育的舞台中创设师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指导、促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和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创设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时间和空间。

    三年中,我们先后邀请了30多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聘请教授对全校教师进行封闭式“Internet”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同时还选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活动,推荐和支持教师参加二期课改教材编写工作,积极参加市课改试验中心组的活动和试验教材课堂教学全市示范研讨活动等。几年实践下来,课堂教学激活已经成为上海师大附中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职称结构上,学校优质的师资队伍架构已经建立了起来,一支与“发展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也已基本成型。

■相关链接  
  • 国奥领队就斗殴事件道歉 教育引导不够酿成大错
  • 在外开房间被告强奸 研究生丢学位上诉省教育厅
  • 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考试细则出台
  • 教育时评:取消择校费不应设前置条件
  • 龙永图:管理学教育≠培养MBA
  • 教育局推助学器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称受骗(图)
  • 学校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新途径
  • 硬梆梆教育不如温馨告知
  • 教育部要求注意化解师生矛盾 避免引发伤害事故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