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科教时评:大学的名字就叫理想!
|
来源:工人日报 2005-9-22 11:17:00 |
|
《文汇报》前段时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全文引用了西南联大的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歌词调寄《满江红》,笔者以前也曾多次读到,但是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今天,笔者再次诵读这曲歌词,不由地产生出“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豪情,心灵深处激荡出难以止息的波澜。 抗日战争期间,饱经战争摧残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辗转数千里,最后在西南边陲的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的联大,物质条件艰苦卓绝。教室都是破败的平房,室内狭小简陋。学生的生活靠学校发放的贷金维持,贷金数量微薄,只能供应午晚两餐,并且吃的是平价米,粗糙且有杂物。 可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生们没有抱怨,没有消沉,而是甘之如饴,孜孜求学。大礼堂只有100多个座位,每当举办讲座的时候,学生站在窗外听讲座,很多同学直接将头从窗外伸进教室进行发言。 在联大校歌那激扬悲壮的旋律里,没有新亭对泣的唏嘘,也没有国破家亡的迷茫,而是“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表达了那个时代学子难以抑止的民族“新生”的渴望,一种那个时代陶铸而成的“壮怀难折”恢弘理想。 正是在这种理想的感召下,战争中的联大,产生出一大批重大的学术成果,更培养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内的一大批大师级学者。 今天的大学建筑巍峨,条件优越。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一些大学生胸怀远大理想,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今天有远大理想的大学生太少了。我们遗憾地看到,自科举时代以来主导的读书入仕、官本位传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整个世俗化社会的价值导向也牵引着某些人趋向“钱”与“官”,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潭。 著名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曾接触过许多国内优秀的青年学子,可是他发出这样的慨叹:“中国的学生,念书的目的只有两个,要么能够赚钱,要么当官,他们普遍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想法,认为只要当官,就可以过舒适的生活,他们追求的东西只此而已,对学问根本没有热诚。” 大学校园就应该是孕育理想的摇篮,大学的名字就叫理想!陈寅恪先生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如果连大学城里的学子也不能“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那就不仅仅是校园本身的悲哀了!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