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北京市青少年的吸烟率为7%,个别郊区县中学生吸烟率更高达27%。在成年人吸烟率日渐下降的今天,青少年却反其道而行之,过早成长为新一代“烟民”,这种校园里的高吸烟率令人担忧并产生疑虑:学校在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是否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校规校纪咋管不了学生吸烟?
随手翻看一些中小学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其中都明文规定“不吸烟,不喝酒”,“生活习惯文明健康”,“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等。管理范围不可谓不宽,决心不可谓不大。可现实当中,吸烟、网络游戏、品味低俗的“口袋书”等在中小学生里很有市场,抽什么牌子的香烟,交怎样的“Q友”,竟成为一些青少年互相攀比的对象。在不知不觉中,这些学生荒废了学业,身心也受到伤害。
青少年由于欠缺辨别和自控能力,容易对一些社会消极现象追风效仿,而部分成年人的不良示范,一些广告的低俗引导,对他们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学校对此简单的管理显然也难辞其咎。据了解,很多学校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多年前的模式,仅在学生守则中设置若干个“雷区”,大写无数个不字,而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后则以罚代管,情节轻微时口头批评,情节严重的纪律处分,很少考虑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也不注意沟通与疏导,结果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校规校纪形同空文。
说到底,学校在开展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时,必须采用贴近青少年特点的方法,跟上他们的思维和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可以采取卡通、漫画、无伤大雅的网络语言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主动选择体育、文艺等积极的娱乐方式。唯如此,校规校纪才能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行之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