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成考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浙江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纪实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07-4-19 11:34:00
 
      精英教育如何跨入大众化时代

  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浙江高等教育而言,刚刚过去的8年,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必将在浙江高等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8年以来的8年,浙江高等教育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创新机制、锐意改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8.9%跃升至2006年的36%,浙江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时代一举进入大众化时代,浙江也从高等教育小省跻身高等教育大省。

  有人说,教育就像一艘巨轮,高等教育就是掌舵手,引领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大发展,关键就在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浙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适应了浙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适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适应了我省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提前基本普及15年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浙江建设“教育强省”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由于历史的原因,素有“文化之邦”之称的浙江,基础教育一向领先,高等教育却长期滞后于全国,不仅学校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层次低、结构不尽合理。1998年全省普通高校只有32所,校均规模只有3000人左右,高校总占地才1万亩,其中100亩以下的“袖珍大学”有7所,最小的占地只有41亩。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在浙江尤为明显和残酷,很多人都感叹浙江的孩子太苦了。而此时,浙江经济已实现了质的飞跃,GDP从原来的第14位,跃居全国第四,但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面临着全省高层次人才存量不足、增量不快的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不仅制约了整个浙江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瓶颈”。

  1999年,为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国家作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加快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短短半年时间,国家两次发布高校扩招令,全国掀起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扩招浪潮。浙江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作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浙江高等教育就此驶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就这样短短8年间,浙江高等教育这块牵动全局、举足轻重的“蛋糕”迅速做大,成为浙江省人才、智力、科技“构架”中一座巨大的“平台”。

  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6年,浙江普通高校数32所增至77所,在校生从12万人扩大到72万人,招生数从4万人上升到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96%攀升至36%,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浙江教育界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0年2月11日,有着40多年建校历史的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正式告别地处闹市、仅有70余亩地的旧校园,迁入环境优美、占地近300亩,总投资达2.2亿元的新校区。作为全省第一所落户高教园区的高校,浙江中医学院拉开了浙江高教园区建设的序幕。之后,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宁波、温州六大高教园区,顺势拔地而起,成为浙江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浙江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浙江大地上,一片片高校新校区正在迅速崛起。高教园区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所选择依托的载体之一,于1999年动工兴建,目前建有6大高教园区,总占地3.95万余亩,规划校舍建筑面积1263万平方米,安排36所高校,设计在校生规模33.5万人,总投资311亿元。2002年4月,一位国务院领导在时隔两年再次视察浙江高教园区后感慨地说:“浙江高教园区建设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你们正在建设的新校区,从规划、设计、建筑的水平看,堪称世界一流。”

  高教园区的建设,对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为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6大高教园区中的36所高校,校均占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这极大地改变了过去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的状况,为21世纪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高教园区规划设计超前,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虽然大多偏离闹市区,但在有关部门的精心策划下,“大学城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而跨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沙龙,更成为了营造大学校园氛围的有力抓手,书香弥漫、文化流转的大学城正在形成。

  到2006年底,高教园区36所高校均已投入使用。六大高教园区累计竣工面积达95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41亿元,在校生达到32万人。

  

  在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德国,许多企业都拥有众多专业素质极高的技术工人,青少年中有60%以上接受过高素质的职业训练。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有职工1300多万人,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约300万人,其中中级工占30%,高级工以上占10%左右,“技工荒”已日渐成为浙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制约“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浙江省委、省政府更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浙江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对高科技人才的渴求,决定从1997年起扩大高职的试点规模,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经济模式的建立,也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1998年金华民间自发筹资兴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该校成为全国第一批经教育部批准的正式建校的高职院校之一。此后,浙江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全省通过对部分职工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专的改革、改组和改制,以及有条件的中专学校的合并、扩建和升格等途径,建立和筹建了4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浙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00年,浙江省在全省高职学院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省政府投入3000万元,重点建设50多个高职专业,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专业建设。目前,浙江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45所(含筹建),在校生25万余人,高职院校校均占地、校舍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6年6月30日,在浙江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宣布启动“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计划两年安排10.2亿元财政资金,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一大批技术工人。其中,省级财政拿出4.2亿元。这在浙江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史上,都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在前列的浙江职业教育将再次迎来一个大发展,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浙江高职看点一:高起点准入,高标准建设

  为了推进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一方面充分调动市级政府、省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格局。另一方面,实行高等职业学校筹建期制度,新建高职学校都要经过筹建评估和正式建校评估两大门槛,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土地、校舍、专任教师、教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的起点要求,确保了全省高职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浙江高职看点二:明确教学要求,规范管理过程

  针对浙江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迟、发展快的实际,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成立了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使浙江高职教育一开始就进入了相对规范的办学轨道,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水平。

  浙江高职看点三:抓重点,促质量

  在整体保证、全面推进的基础上,浙江省以解决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切入点,抓重点,促规范,确保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浙江高职院校首先加强了“双师资”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鼓励高职教师通过进修、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提高现有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选调优秀教师。“十五”期间,除正常投入外,浙江省政府再投入1亿元,专门用于高校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并另投入1600万元专项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21个省高职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浙江高职看点四:抓改革,强特色

  高职院校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鞋革工业协会成立了鞋都技术学院;与温州服装商会联合办学,成立了服装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自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来,始终坚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互相衔接的教学模式,坚持学业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的制度,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成为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在传统的公办体制下动脑筋想办法,浙江高等教育无力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当浙江高等教育供需矛盾激化,陷于进退两难之际,勤劳智慧、勇于开拓的浙江人民积极探索,冲破大一统的樊笼,努力在体制外寻求发展空间,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上做文章。在“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框架下,浙江扩大了市级政府举办和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利、责任,为一批市属高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以“部省共建、以省为主”的形式,使一批在浙部属高校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国有民办等形式,使一些高校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部分成人高校改革、改组和部分中专学校升格等途径,新建了40余所高等职业学校。浙江还积极支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依托本科院校创办了独立学院,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13所,独立学院20所,合计在校生23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规模的3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率先举办了第一所中外合作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为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浙江形成了以公办高等教育为主、公办与民办并举的新格局,实现了教育体制创新。政府以较小的投入和宽松的政策,带动了社会力量更多的教育投入,赢得了高教总量的快速扩张,走上了高教大众化进程的快车道。

  体制创新亮点一:独立学院横空出世

  1999年4月至2001年初,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相继批准宁波大学、浙江大学等20所普通高校试办二级学院(现为独立学院)。

  这些二级学院拥有母校在教学、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具有民办机制的灵活性,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其招生数、在校生逐年递增。

  在20所二级学院中,浙江大学参与举办的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格外引人瞩目。1999年7月,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政府一拍即合,联合浙江电信实业集团公司,共同创办城市学院。高校与政府合作的“样板”,也让宁波市政府坐不住了。2000年9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通过了方案初审,10月18日奠基动工。在其他的二级学院中,不少是校企合办的,这些办学形式既引导了民间资金参与并推动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利用了普通高等学校优良的办学资源保证办学质量,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体制创新亮点二:“万里现象”惊动全国

  仅仅隔了5年时间,“万里”两个第一的头衔,先后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目光。其一是全国第一所国有普通高校——浙江万里学院的改制;再则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落成。

  浙江万里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2月,学校转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接手。改制后,学院国有性质不变,由省教育厅主管,万里教育集团举办。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是一种不同于国立普通高校,又区别于一般民办高校的崭新的管理体制和独特的办学模式。新体制带来了新面貌,2002年,万里办学的新模式得到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万里学院申报本科一次性成功。目前,学院已开设商学院、法学院等10个学院及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学院,面向全国19个省招收本科生,全日制在校生2.1万余人。

  2004年3月23日,由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设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呱呱坠地”。毫无疑问,将诺丁汉大学“复制”到宁波,所带来的不仅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满足了浙江学子读世界好学校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体制创新亮点三:民办高校的风生水起

  浙江是全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新时期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策源地之一。浙江不仅有许多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和社会力量,历届政府也都积极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浙江树人学院的成长史便是最好的注解。

  成立于1984年的浙江树人学院,是省内第一所民办大学;1994年,学校成为首批经全国高评委评审通过具有独立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四所民办高等院校之一。2000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浙江树人学院、浙江电子工业学校、浙江轻工业学校、浙江对外经济贸易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树人学院。此后不久,学校顺利将浙江勘察工程学校并入,大大激活了树人学院发展的能量。2003年4月,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目前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已超过1万人。

  

  高校大扩招,一举拓宽了高考“独木桥”,给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然而在考生上大学变得容易后, “规模扩大与质量保证”成为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新的话题。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000年,当全国多数高校还在为扩招而忙碌,浙江省政府在关注扩招的同时,踏上了扩招后的提质路,就如何确保和提高高教质量商讨对策。同年4月,拉开了浙江“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的序幕,为全省高等教育吹响了提质“号角”。

  为进一步提高对教育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全省绝大多数高校都先后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保证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宁波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并通过深入研究,构建了以“2+1+1”为基本模式的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工业大学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传统禁区,先后推出旨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弹性学制、学分制、第二专业、第二学位、“X+Y”复合型专业等一系列管理创新制度。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浙江精耕细作,力求打造一支“高层次、重质量”的人才队伍。一方面,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花大力气引进教学、科研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教师培训与提高工作,其中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建立了特聘教授制,决定在5年内重点培养200多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在浙江大学建立了省高校教师培训基地。1998年9月四校合并组建的新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都名列全国前茅;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学校的综合排名位居全国三甲。

  此外,浙江省还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积极引导高校增设市场适应性强、需求量大的新专业的同时,加大老专业、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中国美术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学科建设,面对新格局,学院提出了“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艺术思想,贯彻实施“增强优势学科高点、营造设计学科亮点、拓展新型学科增长点”的学科发展策略,努力建立和完善以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核心,辐射建筑学、电影学、教育学领域,体现民族文化品格和时代创新理想的特色型人文艺术学科群,成为目前在全国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强势学科群体。

  为了全面了解高等教育大发展条件下的教育质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探索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浙江省在启动“高等教育质量年”的基础上,还对全省所有普通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将学校主要领导定为高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求亲自抓教学,并把教学工作列为其任期目标。“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得到了全省各高校的积极响应,保证了扩招后浙江省人才培养的质量。2003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启动,省政府投入6500万元重点资助101个省属普通高校重点专业和50个高职重点专业,投入1亿元建设200个基础课实验室和30个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投入1000万元资助500种省级高等教育重点教材建设工作。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决定,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省政府每年投入1个亿,连续4年重点建设20个学科,同时开展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省政府每年投入330万元在省属高校重点建设1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些投入都极大地改善了高校教学基本条件,增强了浙江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2004年5月,浙江省8所高校同时升格更名,其中3所更名为大学,2所高校合并筹建大学,3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另外一所中专学校升格为专科。2007年初,杭州师范学院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浙江警察学院。至此,浙江本科院校由原来的23所增加到28所,大学由原来的4所增加到11所,浙江高等教育结构更趋于合理,整体办学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

  

  浙江省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旋律,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以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学科研为重点,以高教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基本途径,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实现了由“条块分割、部门管理”为主到“条块有机结合”、以省为主统筹高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全省高等教育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学科和科研工作成绩斐然,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推进,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高等教育体系框架。

■相关链接  
  • 女子举报领导怕遭报复 陪女儿读大学四年(图)
  • 清华大学高考招生信息交流会安排及乘车路线
  • 中学女生高考体检时被男医生撩开胸罩
  • 天津市春季高考结束 成绩预计于4月22日公布
  • 高考作文结尾的点化技法
  • 2007江西高考:知分填报本科一二批志愿
  • 高考作文轻灵的结尾五绝招
  • 辽宁高考生物冲刺:抓主干知识点 掐时间做题
  • 高考考生准考证号编排完毕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